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同室操戈 (1 / 2)
我有一位邻居,名叫刘元贵,两个儿子分别叫做刘文山,刘文海。兄弟俩都三十多岁了,虽然相貌端正,吃苦耐劳;可因为年轻时家里穷,两人至今都没有老婆。
这年夏天,上海某食品厂招收临时工做月饼,为期一个月,工资两千元。兄弟俩经过协商,决定让文山跟我一起去。
上海话其实并不难懂因为有很多官话在里面。在上海呆上一个月,即便说不了吴侬软语,却也能听懂大半。然而,上海人自高自大,除了本地人,苏州、无锡都是乡下人,“阿拉上海拧人”充满了上海人的得意和对外省人的轻蔑。
当然不是所有上海人都一味地骄傲,我去后分在成品仓库,天天打包、发货。两位师傅忙过不停,我干多干少都不计较。仓库很小,月饼进库时从里往外放;发货时由外往里发。有些刚进库的月饼当天就发出去了;有些月初生产的月饼到月底都没发。打包时我们要在包装上写上生产日期,因为在路上运输需要一、两天,主任叫我们将日期往后写一点,比如今天是9月1号,生产日期写9月3好,月饼发出时,厂里还没有生产呢!而真正的生产日期,只有鬼知道。厂长称赞主任有能力,主任笑着说“淘浆糊,淘浆糊。”
淘浆糊从字面上看,相当于和稀泥,对做事马虎敷衍、不懂装懂、浑水摸鱼的人,都可以用“淘浆糊”来指责。但称赞对方有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妥协合作,也可以用“淘浆糊”来形容:“伊浆糊淘得好路路通”原来,上面不冒块中间不结块底下不粘底淘浆糊貌似瞎搅和实际上需要一定的大局掌控能力和多方协调能力,很能体现上海人的精明和圆滑。
“拎得清”很能领会。上海人讲究识时务懂得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位子。各种交际中“拎得清”的上海人遵守行之有据又无章可循的办事规矩,办事圆滑但不失牢靠,遇到问题坦然面对从容沟通。“只有拎得清才能接翎子领会对方的暗示”。有人说上海人对人对己的最高评价是“拎得清”,相反,被指为“拎勿清”的人,就是相当失败的了。
闲话叙过,却说一个月转眼过去,刘文山怀揣四千元工资,喜滋滋地登上了上海开往南通的客轮。
上文说过,食品厂为期一个月,工资两千元,刘文山怎么会是四千元呢?原来他们车间有位上海女工,从小娇生惯养,吃不得苦,大忙期间厂里又不准请假。她让刘文山替她干活,工资全部给他,临别还请他到饭店里吃了一顿,并且陪他度过一个难忘的消魂之夜。
长这么大,刘文山从来没有接触过女人!上海女工的热情使他飘飘欲仙,直到上船还沉静在美妙的遐想之中。他说他明年还来,只要上海女工陪他,不给他工资也行!我听了不觉好笑!
我们买的是五等船票,没有床位。坐在我们对面的是位三十多岁的男子,身边坐着一位二十四、五岁的姑娘。八月,穿的都是单衣,那姑娘穿着一条白色短裙,雪白的大腿一览无余,我看过一眼便将目光移向别处。刘文山却一直目不转晴,想入非非。
“两位师傅,在哪里发财?”正当刘文山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对面的男子主动跟我们招呼。刘文山吓了一跳,急忙将目光收回。经过交谈,才知道他们家住贵州山区,兄妹俩外出打工,一直找不到事做,现在打算去南通看看。。。。。。如果有合适的,能够帮妹妹找个婆家最好!
“我。。。。。。我没老婆,我弟弟也没有。。。。。。。要不你和我回家看看。”刘文山说。
轮船到达南通港时,刘文山与那位男子已然达成协议:只要刘文山出六千块钱抚养费,他妹妹就嫁给他做老婆!
刘文山将二人领回家里,父母眉开眼笑。弟弟刘文海也忙后忙后,热情招待。可是当听说需要六千块钱时,刘元贵不由皱起了眉头。他倒不是舍不得,而是担心姑娘呆不住。那男子胸脯拍得山响,保证妹妹不会改嫁;并且掏出身份证给大家看,与妹妹果然同一住址。刘元贵一家不再怀疑,凑了六千块钱给那位男子。贵州人取了钱回家,妹妹也就留下不走了!
刘文山与上海女工有过,轻车熟路,当天晚上便和贵州姑娘同床共枕!两个人颠鸾倒凤,十分尽兴!
贵州女名叫何美,今年二十六岁。她其实不会干活,或者说不想干活。每天吃了饭睡觉,要么就看电视,刘元贵全家并不计较。只要她留下来不走,不干活算了!若是能生个一男半女,那更是天大的福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