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 得意若
第二十章得意若图
若图出生在京城,她打小的时候,父亲就官居从一品,在京城也可算是家世显赫,她的长姐十六岁进宫,封了嫔位,她的哥哥们也都有官职在身,整个家族繁荣兴旺,无论是京官还是外官,给他父亲送礼的人络绎不绝,她在娘家过得是锦衣玉食的生活。
若图十九岁那年,父亲做主,招了新科进士李之江为婿。新婚伊始,内大臣家有钱、有权,李之江也颇为满意。生了第一个孩子,是个男孩,外祖父官大,地位高,李之江不敢僭越,请岳父给自己的长子起名字。内大臣是个武将出身,对于文墨不太精通,给孩子取名字,只求吉利,取了“天保”两个字,叫李天保,意思是老天保佑,孩子能平平安安地长大。若图有了天保之后,与李之江夫妻间生出一些隔阂,致使李之江纳了她家里的丫鬟玉兰为妾。
但凡是个女人,绝少有几人能在这事上大度的,一个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就全部身体、心灵都一起交付给了他,她当然希望能得到对方同样的对待,当然不能忍受与她人共同分享这个男人。若是这个男人在她之后,又与别人欢好,通常就会极大地打击这女人的自信,使她觉得自己比别人差。
除了身不由己,除了苟且偷生,但凡有办法,哪个女人能忍受丈夫公然纳妾?何况像若图这样,娘家有权有势,自己又是父亲的老来女儿,得到十分的疼爱。他李之江原是乡野村民,靠刻苦读书,才考取了功名,若不靠我若图的父亲,他在京城里最多混个从六品小文官,现在,他住在我家里,怎敢对我这样?若兰本来想任性骄纵,但很快发现,事情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生活的那个时代,她完全无法和李之江在情感上平等交流,即使是李之江和她的丫鬟玉兰做了苟且之事,珠胎暗结,世人——包括她的家人也没有人会谴责李之江,反而要让她自己大度容人,即使李之江像他的哥哥们,在外面拈花惹草,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反而是她自己,若李之江嫌弃了她,她就会成为弃妇,无处安生。她的母亲常常跟他说:“姑子嫌嫂子丑,死了老娘没亲人走。父母年迈,陪不了你多少年,娘家是你暂时的住处,没有了爹娘,嫂子们自会嫌弃你,你终归要回到你的婆家生活。”现在若图把玉兰撵到了婆家,玉兰手里除了有她和李之江的女儿,还有了李之江的爹娘,使得李之江回去看玉兰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反倒把她若图自己,弄成了一个外人。想起这个,就让她如芒在背,寝食难安。
李之江外放到黄荡做了知府,她主动要求带着儿子李天保跟着,她想手握着自己的男人,心里才有安全感。
但到了黄荡地区生活,没过多长时间,她就感到后悔了:这里地处偏僻,物产和京城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她要一盒胭脂红粉,这里长街上卖的又粗糙,颜色艳红又俗不可耐,她只好派了人到京城去买,她要吃个点心,大街上买不到她合适的口味,她只好再派了人到京城,飞马快跑,买了些,有时等买回来,早已经变质不能吃,若图只有自己哭泣。她这样生活,不到两年就把自己娘家带来的钱花完了,这时候他的父亲内大臣又生了重病,退养在家,没有了职位,也就没有人送礼,皇上赏赐的银两也没有了,只剩下固定的俸禄,那点俸禄银子,还没有平时收入的百分之一,一家老少都是大手大脚花钱惯了的,现在家里捉襟见肘,哪里还能顾得上出嫁的闺女若图。
李之江初到任上,励精图治,清正廉明,坚拒一切不正之风,这样,他就真的只靠一年一百零五两银子的知府年俸银子过生活。头一年,若图花着自己带来的钱,家里除了管家李福和李之江,其他都是若图带来的人,全不要花李之江的银子,生活显得也很宽裕,可好景不长,当若图也要花李之江的俸银生活时,她四个丫鬟,两个奴仆,加上扫地、看门、赶车、抬轿的,共有十五个人,加上李之江和管家李福,这十七口人吃穿用度,区区一百零五两银子,哪里够花?不久,若图又怀上了身孕,更是不敢怠慢。李之江有时夜间在书房,自言自语:“想我李之江,好容易‘学而优则仕’,做了这正五品官员,现在竟然日子过的如此艰难,真是没用。”
快到年关的时候,按照旧例,下级官员都会给上级官员送礼纳贡,这在清朝是公开的秘密,不给上级送礼的官员,难于得到晋升的机会。去年刚来到黄荡的时候,李之江提前知会下面五县和府衙里的文武官员,不会收受任何人的礼金,一些官场油条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谁也不挑头出来找没趣,大家打点的银子都花在了布政使身上,这样,知府李之江清清白白做了一年知府。
到了今年,知府没有了禁令,就有人揣度知府家经济紧张,有那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官吏,就偷偷给知府夫人若图送了些银子,那若图手里没钱,又是思念故乡,又是思念爹娘,又是水土不服,又是怀有身孕,整天悲悲戚戚,看到有人送来钱,心里总算有点高兴的事,何况她在家常常看到有人给她父亲送银子,觉得这事平常,就收下银子,从睡了多日的床上起来,到院子里走走散心。
管家李福乃李之江带来的人。这李福原是济南李家村人,从李之江小时候起就在李家当长工,比李之江年龄大上十岁。后来李之江到城里读官学,就是李福一路跟随照顾,李之江进京考试,在京城生活,都是李福一路跟随,到黄荡府,也是李福来买了宅院,安排好李之江的家庭生活,他是李之江的贴心之人。李福看到若图收了别人的银子,就偷偷到李之江书房,禀报李之江:“大人,下属幕僚给夫人送了三百两银子,夫人收下了。”
李之江听后,有些生气,起身出了书房,准备到前院找若图问话,走到院子中,看到若图在院子里看梅花,和丫鬟冬梅有说有笑,心里不忍苛责她。他想到若图从小在家娇生惯养,自从跟了自己来到这黄荡府,水土不服又思念家人,人都瘦了许多,现在又怀孕在身,前一阵想吃点京城的雪花糕饼都弄不到,整天人病恹恹地躺在床上,这好容易有了点笑容,于是就不忍心打扰,问候了一声,自顾自回了书房。
自此,那些肯钻营的下级官吏,知道了知府软肋,只悄悄地把银子送到夫人若图这里,若图有了钱花,心情也好了一些,春末的时候,生下了孩子。
李之江科举出身,自然觉得自己学养深厚,第一个孩子出生,当时碍于岳父内大臣官威,名字就由了他起,起了个名字叫天保,现在有了第二个孩子,又是男孩,李之江一定要自己给孩子起名字,他想着:给儿子起名字,既要显得二儿子名字风雅,配得上自己进士的水平,也要显得长子的名字有出处。他背起《诗经》《小雅天保》的句子:“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觉得既然长子叫天保,这名字岳父也是报给圣上,后被允许了的,于是,二儿子就接着这个来取,取名单厚。夫人若图听了这名字,知道自己的丈夫学问大,定是出自哪个典故,也高高兴兴地叫单厚。
李单厚出生前后,李之江经济拮据,他又酷爱书法,对瘦金体有独到的研究,这一方面,即使是在京城里也属于业精一门,术业专攻。他第一次看到赵大强装作商人送来的字画,自己没能得到,就心心念念一定要弄到手,夫人开始收受了别人的银子后,家里收入大增,李之江只装作不知道,他心里希望夫人能攒够一千两黄金,自己就找那姓赵的商人,买下那幅画。谁料想,钱还没凑够(若图花钱如流水,哪里能存下多少钱?),赵大强就把字画送来了,真是意想不到。
拿到字画后,赵大强就藏身在李之江书房旁边的厢房里,李之江也想过要将赵大强抓起来,但是,如果人在他家里被抓,赵大强说出缘由,那副字画就一定会做为赃物充公,如果有位高权重的人觊觎它,李之江就再也不能拥有它了。想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在眼前,自己却得不到,李之江想想就感到心痛。之后,他也不做什么动作,先将赵大强提供线索的土匪窝点端掉,抓住了赵六儿和北山县的土匪眼线。过堂一审,赵六儿并不供认赵大强,只承认自己做了哪些哪些案子,原本赵大强和赵六儿就是一起进山当土匪的,所有的抢劫都有他俩参与,赵六儿招供的,自然就是独龙山土匪全部的作案过程,这样,就把赵六儿定为匪首,判了斩立决,赵大强则任由他离开知府宅院。让李之江没有想到的是:匪患平息了一年多,土匪的事情慢慢淡出人们的议论之后,赵大强果真兑现了他的承诺,又把第二幅字画送来给了李之江,这让李之江大喜过望,他不花一文,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字画,那可是价值千金的东西啊!
日子平安地过了几年,知府夫人若图又生了第三个儿子,李之江接着前两个儿子名字的顺序,从诗经上找了两个字“多益”作为三儿子的名字,这样,夫人若图共生育了李天保、李单厚、李多益三个儿子,家庭地位稳固。清代男尊女卑,丈夫嫌弃妻子,一纸休书就能将女人赶回娘家,“七出”之条,就是妻子犯了七种错误中的任何一种,都会被丈夫休掉,而七出,第一条就是“无子”,可以想见,不管是皇帝还是高官,或者是普通人家,那时候为什么是“母以子贵”。若图生了三个儿子,自觉在李家功劳大,地位高,对李之江也再不像刚来到这黄荡的时候,对他惟命是从,不敢违拗,现在她是趾高气扬,管理家事不用李之江插手,对管家李福也是诸多挑剔。
李多益两岁时,济南李家村来信,说李之江母亲重病,李之江向朝廷告了假期,回家乡看望母亲。李知府带着夫人若图和三个儿子,包了大船,从黄荡出发,从洞庭湖进入长江,辗转大运河,舟车劳顿,一路回济南李家村。二夫人玉兰得知李之江和若图回来,心里一直不安,她自幼在若图家里当丫鬟,听到若图的名字,心里就打怵,不等李之江到家,她就安置女儿李红婵:“见到大娘,一定要行礼,要懂规矩,要恭恭敬敬,不能说出不敬的话语,不能和那边的哥哥、弟弟拌嘴,他们说什么,你就听着。”反复叮咛,听得红婵心烦:“这又不是京城,又不是内大臣家里,大娘也是李家的媳妇,有什么可怕?何况哥哥弟弟和我一样,都是父亲的孩子,我有什么比他们低的?”
红婵一味倔强,玉兰不能说服她,心里更是七上八下,在李之江辗转回乡的时候,她简直是寝食难安,看得李之江的二嫂有些心疼,毕竟玉兰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六七年,而那个李之江的原配夫人若图,却还没来过这里。“一个做儿媳妇的,结了婚这些年,不来拜见公婆,还这样仗势欺人,还没来到,就把玉兰吓成这样,想当初,还不知道怎样折辱呢?”二嫂这样一说,大嫂也随声附和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