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八章 摔跤王被入摔一跤,骂街汉羁押
第四十八章
摔跤王被入摔一跤,骂街汉羁押遭人骂。
朱玉坤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出身名门,家道中落,性情贤淑。生逢乱世,过门理家,纷繁难治。先育双凤,被人小视,终得麒麟,全家欣喜。忽闻惊雷,天塌地陷,转过花甲,西方仙逝。惜哉,惜哉。朱玉坤看了半晌,不明就里,问先生,您写的这些我都看不明白,先生说,拿去慢慢品去吧,天机不可泄漏。大婶插话说,三个签都是大吉大利的,你还问什么呀。给了卦钱,又另外给了些喜钱,娘俩转身离去了。
再往前走,里面更热闹了,宝三带着几个徒弟,打开场子在那摔跤,翻跟头,撂蹶子的真摔真打,宝三坐在一条白茬板櫈上,袒露着上身,一边喝着茶,一边吹牛。朱玉坤和旁边一位学生样的人闲聊,那个学生说,别听他瞎吹,倒是有些本事,也不像他说的那样,打遍天下无敌手,不小心也有走麦城的时候。
前年他下场子收工回家,路过宣武门外的教场口,他那天高兴,又喝了点酒,就天不怕地不怕的,横着进了胡同。遇上燕京大学的一个同学,骑着洋车从胡同里出来,人家见他光着个膀子横着过来了,就下车躲到了旁边。宝三见他老远的就给他让路,以为人家怕他,走近时嘴角一歪骂了句;‘怂小子’。那个同学说,我知道你是摔跤的宝三,有什么了不起的,不会吣人话。骂的宝三怒火中烧,借着酒兴上去就打了那个同学一拳,没想到那个同学隔着洋车回了他一脚。踢的他噔,噔,噔,倒退了好几步,噗嗵一声坐在地下,翻着两个大眼珠子,怎么也想不起来中了人家什么招,一下就载了个跟头,臊的他酒也醒了,知道遇上了行家,怕再被打,爬起来灰溜溜的走了。
这时小徒弟托着个铜盘开始打钱,朱玉坤掏出一把零钱放到盘子里,小徒弟说声谢谢,娘俩挤出人群,朝前边走去。只见前面围着几个人,里面正中站着一个半大老头子,身上穿的是破衣烂衫,一脑袋黄头发,好久没剃了,打着掠向外扎着,满脸的尘土,在太阳底下晒的是紫黑紫黑的。通红的两个大眼珠子,看不见白眼,灰黄的黑眼仁旁边布满了血丝,两只手指天指地的骂着什么,嘴边白沫子乱飞。
娘俩看着好奇,站那听了一会,只听他正在骂山东军阀韩复榘。说这小子最不是东西,他吃里扒外,为了吃**扔给他的几块剩骨头,出卖恩人冯玉祥,伙同反贼石友三,临阵倒革。害的冯玉祥兵败下野,这俩王八蛋都得不了好死,早晚得变了枪粪。他是连气带骂,骂的嘴吐白沫,抄起一个粗瓷大碗舀了半碗凉水,把嘴对准那碗边缺口的地方,一扬脖,咕咚,咕咚的喝了下去,然后开始打钱。
有人看着他发笑说,天桥这地方真怪,骂大街的也能挣钱。旁边站着的那个当地人说,怎么了,你感到奇怪么,他都在这混了好几年了。天下有名的人,那些手握重兵,位高权重的人,都被他给骂遍了,这小子是天不怕地不怕,逮谁骂谁。
对面那个人问,他这么骂来骂去的就没人管他吗?这个当地人说,也有倒霉的时候,去年有一天,他没得可骂了,不知他那根筋乱跳,张嘴就骂三民主义。他说三民主义是什么东西,满嘴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还讲究什么礼义廉耻信意和平,全是**骗人的假话,这么多年就没给老百姓带来一点好处,我送他一付对联,你们大家琢磨对不对。上联是‘三民主义礼义廉,下联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大家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有好事的就问,你说明白不就行了吗,何必打哑谜呐。这小子说,这不明摆着吗,上联是三民主义礼义廉,我没写那个耻字,下联是忠孝仁爱信义和,我没写那第八个平字,这就叫无耻忘八,说白了就叫他无耻王八。
他说完了逗的大家哄堂大笑。没想到这时两个宪兵正经过这里,听他敢骂三民主义,就把他错当成赤党在作鼓动宣传,把他抓进了第一监狱。灌了一桶辣椒水,又接连用了几天酷刑,折磨的他死去活来,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
最后碰到一个当官的是本地人,认识他,就对那些宪兵说,他就是天桥三大怪之一,是有名的骂大街的。其他还有两个,一个叫大金牙,还有一个叫大槟黄,都指着他们的怪招在天桥混饭吃,你们理他干什么呀,他就是个臭屎蛋,哪能要这种东西。这些宪兵听后,也觉的他在酷刑下只会胡说八到,并未说出半句有用的话,只好把他放了出来。
朱玉坤听后笑着说,他敢在这光天化日的骂这些有权有势的祸害百姓的人,也给大伙解了气,赏他几个零钱也是应该的,说完掏出一把纸币递给他,那人接过钱冲朱玉坤点了点头表示感谢,娘俩挤出人群继续往前走。这时太阳已经偏向西方了,娘俩僱了两辆洋车,向西出了太平街,直接进了南横街东口。
往前又走了一二百步,就见前面路南立着一座硕大的照壁,青砖到顶,磨砖对缝,雪白的影壁心中,墨书一个大大的佛字,非常醒目。路北一座山门,三个门洞,正中门头上,横挂一快匾额,蓝匾金字,上书敕建法源寺几个楷书大字,据传是唐人手笔。门前两棵古槐都有两搂粗,虽然历经千年,仍然枝繁叶茂,微微向南倾斜。各有一根树枝,由八尺多高处向下长,一直垂到地面,就象两位老态龙钟的,千年在此修仙得道的仙翁,手扶拐仗,互相述说着自己看到的,北京这座古城历经数千年的兴衰。
透过庙门左右两边的围墙,可以看见前院雄伟的大雄宝殿,和分列两旁高耸入云的钟,鼓,二楼。大婶坐在车上问车夫,眼前这是座什么庙?车夫说,大妈您要问这座庙,那在全北京城都赫赫有名,是最古老的一座庙。始建于唐代,历经唐,后晋,没想到后晋石敬塘这小子不地道,他为了作契丹的儿皇帝,竟丧心病狂的把咱们这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
又经历了契丹,辽,金,元四朝外族的统治。元末朱元璋统兵扫北,一举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把那些骚鞑子赶到了漠北。咱们这燕,云十六州才又被纳入大明朝的版图,这座庙经历了几百年屈辱的历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明太祖朱元璋归天以后,四爷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赶跑了他的侄子朱允文,夺得明室江山,迁都北京,从此咱们北京城的名子才固定下来,咱们汉人又杨眉吐气的过了二三百年的太平日子。
说到这里,车夫叹了一口气,大婶不解的问,你怎么了?车夫感慨的说,大妈呀,这人都是瞎心,不论你是多大的英雄,为了儿女,都不择手段的为他们创造财富,营建幸福,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好象他们给子孙留下的基业千秋万代永不改变似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