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卷 第四十二章 松井之死(上) (2 / 3)
其时的日本,正掀起一股“大亚细亚主义”的思潮,该思潮主张日本、中国及亚洲的团结,共同对抗欧美。松井石根正是这一思潮的积极推进者。他以征服亚洲为自己终身责任,倡导大亚细亚主义。
1932年,松井作为日本陆军全权委员,出席了在日内瓦举行的一次裁军会议。会上,他看到中日代表进行着激烈的争论,而白人则宛如裁判一般从中“调解”,这更加坚定了他推行“大亚细亚主义”的决心:“日华间的问题要在日华间解决;要将白人统治下的亚细亚重新变为亚细亚人的亚细亚。”回国后,立即发起了成立“大亚细亚协会”的运动。1933年8月,任驻台湾日军司令官,10月晋升为陆军大将。
30年代中期,日本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的矛盾尖锐起来。1935年,统制派的灵魂人物,号称日本第一大脑的军务局长永田铁山被刺杀,松井因涉嫌此事,被迫引咎辞职,退出军界。
松井离开军界后,随即把全部精力转入政界。1936年,松井开始了中国华南、华中之行,为他的“大亚细亚主义”进行游说,并试探中国方面的反应。他经台湾首先来到两广,会见了和**矛盾颇深的**右派胡汉民和桂系头面人物李宗仁、白崇禧以及陈济棠等人。但是会谈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松井到达南京,先同国民政府**长张群举行了会谈,其后拜访了**,提出了帮助解决西南问题,即蒋与胡汉民及桂系的矛盾问题,蒋未置可否;又提出承认伪“满洲国”问题,立即遭到了蒋的断然拒绝。至此,松井的华南、华中之行遂以失败告终,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征服中国的野心。
1936年年底,中国政治形势发生巨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两党间长达十年的内战告一段落,双方倡导的,团结中国各党各派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俨然成了中国新一轮复兴周期的最高领导人。这种局面让松井等人惴惴不安。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个多月后,淞沪抗战也拉开了序幕。8月12日,日本大本营决定以第3、11两个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以支援驻上海的海军陆战队。松井石根因是公认的“中国通”和攻坚战专家而被重新征召入伍,担任上海派遣军司令。他在离开东京前,要求拨给上海派遣军5个师团,并声称他早就对上海和南京附近的地形作过调查,早已经想好了在一旦占领上海后就进攻南京。
从东京出发时,松井石根在车站对前来送行的杉山元陆相等人宣称:“此番无论如何也要打到南京去!”
8月22日,上海派遣军乘船到达吴淞口附近海面,在中国守军左侧背成功登陆,为达速战速决之目的,9月6日,日本大本营按照松井石根的要求,又增派第9、13、101三个师团及台湾守备队重藤支队到上海编入上海派遣军,达到了松井要求的5个师团的规模。
但这时中国已经在上海集中了50多万精锐大军,参谋本部估计突破德国顾问建立的“塞克特防线”需要两个月,没想到,松井在击败白崇禧的桂军发动的反攻后,依靠强大的火力只用了两天就突破了“塞克特防线”。之后又用两个星期突破了中国军队的最后防御中心大场镇,强渡苏州河。
此时的中国军队虽败而不乱。日本大本营因为华北战场进展顺利,决定向华中大规模转移兵力。10月30日,第16师团加入上海派遣军;同时,由第6、18、114三个师团及国崎支队编成了第10军,准备在杭州湾以北登陆,迂回中国军队的大后方。
11月5日,日军柳川平助的第10军登陆成功。上海的中国守军陷入被合围的危险,阵线开始崩溃,不得不于11日晚下令撤离上海。上海遂陷。
站在残阳如血的前线阵地上,松井清楚地记得,在出征之前,日本大本营向他下达的任务是:“扫荡上海附近之敌军,占领其四方要地,保护日本在上海侨民之生命。”
这一命令将上海派遣军的作战范围规限于上海周围地区。因此,占领上海,大本营既定的作战目标已经达到。在上海失陷之前,大本营将上海派遣军与第10军合编为中支那派遣军,松井出任该方面军的司令官;同时,大本营给该方面军制定了苏州――嘉兴的战略限制线,强调该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不能超过该限制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