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工程 (2 / 3)
常熟县往年并不清理河道,唯独今年清理,就是因为收受了陆氏的贿赂,这县令就是再傻,看到现在这么个一片泽国的景象,也知道自己这里发水,就是因为清理了淤泥。
“太湖之广三万六千顷,入海之道,只有吴淞一条,”归有光叹道:“吴淞江年年浚治,屡浚屡淤,收效甚微,如今更是淤塞地厉害,反而从望虞河宣泄出去,如果不及时治理吴淞江,那往后湖水都走望虞河,河道细弱管箫,一来洪水,势必泛滥,再过些日子,常熟一县,怕都要遭大灾。”
“治苏必先治太湖,治太湖则要治吴淞江。”王廷道:“太湖滋养了苏州,使天下良田,尽汇于此。而吴淞屡屡泛滥成灾,使湖田膏腴,往往不能为民所享,历代太守,无不竭尽全力,治理吴淞江,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另谋排水出路,不到百五十年,太湖水患,反而更加剧烈。天困我民乎?我苏州只能任由大水满溢,而毫无解决的办法吗?”
陈惇摇摇头,历代苏州太守的办法,无不是清理淤泥,疏浚河道,他们却没有发现,太湖水文情况,早都发生了改变。
“梦龙,”归有光注意到他:“你有何办法?”
“先生,你的三吴水利录中,收了宋朝郏亶的两篇苏州水利六失六得和治田利害七事,他从地域差异和地形特点,已经对治理吴淞江提出了办法。”陈惇道:“‘苏州五县,号为水田,其实昆山之东,接于海之冈陇,其地东高而西下。常熟之北,接于江之淤沙,其地皆北高而南下。是二处皆谓之高田,而其昆山冈身之西,抵于常州之境,仅一百五十里,常熟之南,抵于湖秀之境,仅二百余里,其地低下,皆谓之水田。驱低田之水尽入于淞江,使江流湍急’”
陈惇顿了一下,道:“也就是说,利用常熟和昆山的高地之差,在昆山低洼处修筑堤坝,将水流约束起来,然后开闸放水,人为造成一段湍急之流,放入吴淞江里,就可以将江中淤积的泥沙冲走,比人力清浚淤泥快速而且效果更显著。”
这个办法,就和后面潘季驯治理黄河采用的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的道理是一样的,即在清口上游堵塞洪泽湖大堤决口,修筑高家堰大堤,把淮河水拦蓄在洪泽湖中,约束淮河的清水尽出清口,流入黄河,以达到冲刷清口的的目的。
听到陈惇的建议,棚中众官员不由得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好,吴淞江水中蕴含泥沙,才逐渐沉积淤塞,以至于排泄困难。人工清淤挖泥现在也来不及了。反而这个建造大堤,束水攻沙,既可冲刷河床,又可加速排水。真是妙啊!”
“若要修筑大堤,”王廷心中不无忧虑:“只恐又是一场靡费,今年夏税,朝廷本就多要了二百万石,如今要我从百姓身上搜刮,我身为父母官,于心何忍呢?”
王廷这个苏州府尹当得也的确不容易,都说前世修了德,今生才要去苏州这样的膏腴之地做官,谁想他在苏州为官几年,头发却花白了一圈。只因苏州虽然富裕,赋税却是全国最高。朝廷每年就盯着苏州一府之地,算得比他这个府尹还清楚,交上去的粮食,多的一石都剩不下。往年苏州水患,朝廷赈济的粮食也是全国最少,都叫州府自己解决。在朝廷看来,治水的钱,苏州绝对是有的,谁知道他这个府尹的困难呢?
“筑堤不要钱,只需人力即可。”陈惇的眼睛像是望进了他的心里,“东岸地势高,不怕泛滥,就近取土,修筑西岸。”
“取东岸之土,修筑西岸?”众人啧啧道:“这法子果然妥帖!”
王廷不由得展颜:“好啊,好,梦龙,你真是障百川而东之,狂澜于既倒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