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准备,入伏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八章 准备,入伏 (1 / 3)
        晋王李定国天刚擦黑便率主力撤退,可在走之前还抽出时间,与窦英共同选定了伏击阵地,并给予了物资上的全力支持,可见其对这次伏击的重视。

        清军势大,什么断后阻敌,都不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只有烧毁其粮草辎重,才能迫使其不能穷追不舍。

        而窦英虽然提出了叠次伏击的建议,但只是后世人的见识广博。而要论真正的战阵指挥,即便是融合了本尊的记忆,也是大有不足。

        得到了名将的指点,差不多就是晋王李定国给制定的伏击计划,这让窦英感动之余,也是信心大增。

        至于用于伏击的物资,窦英得到了硫磺、焰硝、火药、火箭。还有一百多颗地雷。

        没错,就是地雷,明朝时就有的地雷。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记载,建文二年白沟河之战时曾“藏火器地中,人马遇之,辄烂”。

        从记载上看,早期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为石壳,内装火药,插入引信后密封埋于地下,并加以伪装。当敌人接近时,引信发火,引爆地雷。

        明中期以后,使用地雷渐广。雷壳多为铁铸,引信也得到了改进。

        至明万历年间,各种地雷纷纷问世。万历八年。。戚继光镇守蓟州时,曾制钢轮火石引爆装置“钢轮发火”。

        当然,窦英得到的不是“钢轮发火”这种高级货,就是原始的要用火点燃引线的铁壳雷。

        其实,这与宋朝就出现的“震天雷”是一样的构造。只不过,在**上,威力要更大一些。

        而在磨盘山设伏时,李定国的布置是“埋地雷谷中,敌尽入后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

        因为清军只至二伏便停止前进,埋设的地雷便没用上,全都给了窦英。连李定国都觉得这东西没大用,索性作个人情。

        窦英也不想把这玩艺儿再埋地下,而是命令手下用绳子把地雷绑好。。象个链球。

        同时,他在撤退的路线上布置了一些陷阱机关,又在三四里外的一个狭谷设了埋伏人马,并留下一百人在此接应。

        他的想法是把地雷当大号**用,点着火往敌人头上抛甩,一通狂炸后,脱身应该没问题,说不定还能重创追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