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21.北伐(下)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篇 当机会来敲门 21.北伐(下) (2 / 4)
        369年四月,桓温发兵北伐前燕。

        个中原因总结如下:其一,改革完成,国力大增,有了“财阜国丰”的基础,桓温认为,晋军有实力和北方骑兵一战;其二,前燕南下后,多次进攻东晋,并于365年攻克洛阳等地,给东晋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三,桓温自363年掌握朝政之后,尚有徐、兖二州及豫州兵力不受控制。据载,由于东晋内部斗争,桓温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以上三州军政大权,所以急需通过北伐建功以提高自身威望来实现野心,最终达到谋权篡位目的。其四,前燕战神慕容恪病死之后,慕容垂远离政治中心,慕容评与太后可足浑氏沆瀣一气,专权乱政。桓温认为,北伐前燕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是桓温历次北伐中规模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出师时有百官相送,都邑尽倾。北伐军共有步骑五万,兵分东西两路。西路由王导时留下的宿将袁真带领,任务是穿过谯、梁二郡,打通石门水道,把粮草运送到黄河前线;东路由桓温亲自率领,从驻地姑孰出发,经水路进入黄河,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师。

        北伐军途径金城(今江苏句容县北),桓温看到曾经在此任职琅琊太守时种下的柳树已有十围粗,当时场景历历在目,悲愤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折枝在手,潸然泪下,感慨良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草木无情,人生易老,桓温第三次北伐时,中原沦落已经五十余年,晋氏南渡,也已经传到了第五代皇帝。南渡遗民已经老去、凋零,在南方长大的新一代遗民子弟,早已将他乡认作故乡。桓温所感慨的,不仅是自己壮志难伸,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北望中原而无可奈何的叹息。

        壮志未酬身已老,中原北望呼奈何!但有三千精骑在,为君百死定风波。感慨中的桓温正手握数万大军,肩负着太多人的梦。

        晋军过淮、泗,沿河北上,桓温率众将登船楼北望,但见满目疮痍,破败不堪。饱经战乱的中原各地萧条荒凉,早已经不复当年景象,桓温慨然叹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虚,王夷甫(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时有袁宏在侧,闻之曰:“运有兴废,岂必诸人之过!”

        桓温很生气,以刘表有千斤大牛能吃饭却不能干活最后被曹操所杀为喻,用以反驳袁弘,意指如袁弘这样身居高位者,徒有高官厚禄却不能为国尽职出力,误国误民。当时满座骇然,尽皆失色,袁弘随即被免职。

        不过故事还是有续集的,此事的不久之后,桓温发现自己尚缺北伐檄文一份,于是命袁弘赋之。当时正在进军途中,没有条件为袁弘提供一张安静的书桌,文房四宝也不齐全,袁弘以马背当案几,以口水润狼毫,顷刻间写就檄文,洋洋洒洒数千言,精彩非常,寓意深刻,扬我军威,挫敌胆气,桓温览之大悦。后来,这段故事便流传了下来,成了一句形容人们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成语:“倚马千言”。

        359年六月,北伐军将领檀玄在湖陆击败前燕拦截军队,俘获敌宁东将军慕容忠,北伐军军至山东金乡。

        时值大旱,桓温命冠军将军毛虎生凿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北)三百里,引汶水(今大汶水)会于清水(古济水自巨野泽以下又称清水)。这条航道后人称之为“桓公渎”。桓温率大军乘船自清水入黄河,舳舻连绵数百里。

        在北伐军进入黄河前,晋军内部曾对下一步进军方略产生争论。谋士郗超认为:北方正值旱季,漕运难通,北伐军可原地驻守,积聚军需,过冬之后再继续进兵,方法虽迟缓,但我军必能立于不败之地;或者大军直扑邺城,逼迫燕军主力出城决战,即使燕军据城坚守,也可尽收城外百姓、财货,防止敌人坚壁清野,易水以南必交臂请命矣。

        桓温没有采纳,既不肯直趋邺城,决胜负于一役,又不肯顿兵河、济,以待来年。坚持按原定计划沿河西上与袁真会合。北伐军进入黄河,逆流西进。

        很多人认为,这是桓温无心真正北伐的凭据,若从郗超之言,必不至后来的惨败。

        直趋邺城固然能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但是,同样意味着北伐军需要舍弃船舶辎重,远距离徒步奔袭,而据城而守的前燕军却是以逸待劳,这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在敌方有生力量并未受损的情况下,桓温只要进攻稍有不利,前燕四方援军转瞬即至,是时,内外夹击,北伐军必败。事实上,在当时,前燕已经有所反应,开始派兵拦截北伐军进军。作为首都的邺城,前燕不可能毫无防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