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古代也地震?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4章,古代也地震?
  天气已渐暖和,几位内阁和六部大臣匆匆赶到云台,已是满头汗水,还不知所为何事,却见都御史韩一良也来了,心中奇怪,又不好问。顽强没看见李国贞,便问:“元治为何未到?”“回皇上,首辅大人已呈了辞任疏。”来宗道答。按例,臣子递了辞职书,只能在家候旨。顽强是诸事繁杂,一时忘了,便道:“他是见施凤来、张瑞图去了,心内不安。告诉他,朕让他留任,不过‘魏忠贤给先帝守灵去了,他也是不好再当这个首辅。来宗道为首辅吧。

  来宗道立刻跪倒,刚想说话,不知是想谢还是想辞,就被顽强伸手止住了:“就这样了。朕召你们来是为韩一良上疏事。韩一良,将你的《劝廉惩贪疏》读一遍!”韩一良走到前面,从王承恩手中接过,高声读道:今之世局,何处非用钱之地;今之世人,何官非爱钱之人?皇上亦知文官不得不爱钱乎?何者,彼原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风闻总督巡抚之位,价五六千银,道台知府之缺,亦二三千银,以至州县主管佐贰之额各有定价,甚至举人监生衙门胥吏之选也多以贿赂成交,京官科道馆选莫不如此。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中为给贿之魁。诸臣谈及黎民,归咎州县不廉,不知州县薪俸原本不多,应付上司票取,不是借口‘无碍官银’,便是借口‘未完抵赎’,官员过境要支‘书仪’,上司巡按要付荐谢’,动辄五十、百两,考满进京朝觐,非三四千两无法过关。臣素不爱钱而钱自至,据臣两月内辞却书帕,已五百余金。以臣绝无交际之人而有此金,他可知矣。臣担心以言路为吓人腐鼠之爱钱之辈,银子当流水而至。臣乞皇上大力惩创,逮治贪赃最甚者,杀一儆百,使诸臣视钱为污,惧钱为祸,至成不爱钱之风……“不必读了,”顽强截断韩一良,大发感慨:“我朝立国二百六十年,江河日下,千疮百孔,如若大小臣工都有一良之忠心,能够大破情面,何愁贪虐不绝,家国不盛?”刘鸿训抬头看了眼顽强,见他情绪尚好,便道:“这弊有两端,有交际,有纳贿。”“这话怎讲?”顽强问。“交际如亲友馈遗,情有可原;纳贿则希荣求宠,便不可以数计。”嗯,贪官污吏戕我国家,渔我百姓,实在可恶,贪虐之风一日不除,国家一日不兴。叫你们来,是想要你们拿出个治贪的办法来。一良忠良,当破格擢用,可加右佥都御史。”韩一良正心中暗喜,却听吏部尚书王永光道:“臣领旨。韩御史忠心可嘉,但既要整肃朝纲,便应雷厉风行。皇上既然说了拿出个治贪的办法,臣听韩御史疏,必有所指,当先择其尤者重处一二,以为贪官之戒。”顽强点头,“不错,韩爱卿,你疏中有‘开之有源,导之有流’等语,必是有所指的,你可具实奏来。”却见韩一良红上了头,半天才道:“纳贿等事,臣疏中原说风闻,不曾知名的。”顽强面露愠色:“难道一人不知,遽有此疏?”

  韩一良脸转白了,又忍了半天,才道:“臣指四种人,可命查核:曾被参劾下部处分尚待报告者,物望不归窃拥重权者,资俸不及骤跻要地者,钻谋陪推营求内点者,而不实指何人。”“没有实指,叫朕如何查处?”“皇上大计天下吏,实指应是吏部、都察院责任。”顽强说:言之有理,然后对其他几位内阁辅臣说,你们都见了,以后听说这四种人一定严惩,然后向朕报告,顽强继续道:“还有一事,史部尚书房壮丽致仕,吏部为诸部之首,不可一时有缺,须是一老成持重者主持。朕查了一下王永光档,三朝老臣,勤于政事。万历二十六年为吏部主事时发现有一案竟株连二百多名官员降级,甚感惊异,遂仔细审察,确有蒙冤者,上奏神祖爷恩准,平反昭雪,深受朝野赞许。王永光接吏部吧。现在户、兵二部尚书有缺,宜速行推补。众卿可有人选?”一时无人答话,刘鸿训左右看了看,便又站出来:“毕自严才品兼优,王在晋知兵。王在晋天启二年即迁兵部尚书,并曾代熊廷弼经略辽东,可胜其任。”李标犹豫一下,道:“孙承宗曾对先帝言王在晋不足任。”“哦?稚绳如何说?”皇上以字称孙承宗,可见对孙承宗的信任,李标便一一道来。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历官任江西布政使、山东巡抚,泰昌时迁兵部左侍郎。熊廷弼、王化贞丢失广宁后朝廷大震,天启二年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州、莱州。王在晋曾分析当时关外形势:东北局面所以衰残,一坏于清原、抚顺,再坏于开原、铁岭,三坏于辽阳、沈阳,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就捐弃全辽了,从此就无局可布了,只有逐步退缩到山海关,此后就再无一步可退了。蓟辽总督王象乾建议王在晋:“得广宁而不能守,获罪滋大。不如重关设险,卫山海,以卫京师”。于是王在晋以“抚虏、堵隘”为守关方略。但他的主张遭到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事沈棨、赞画孙元化的反对。袁崇焕要求恢复国土到宁远,但王在晋不听。直到大学士管兵部事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实地考察后,确定王在晋策略不可行,并同王在晋“推心告语,凡七昼夜”。但王在晋坚持己见,终不悔悟。孙承宗回京后,面奏王在晋不足任,“笔舌自是迅利,然沉雄博大未能”,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尚书,不久又改南京兵部尚书。

  “熊廷弼、王化贞是如何丢失广宁的?朕听说他们是被魏忠贤冤杀的。丢了广宁就是丢了全辽,本是死罪,如何说是冤杀?”李标心想这小皇上抓点儿事就穷根究底,今后奏对还真得准备充分了,就清了清嗓再开讲。熊廷弼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授保定推官,后擢为监察御史。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提出“实内固外、以夷攻夷、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实行军屯,三年之内囤积粮谷三十万石,修建七百余里的边墙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余座,按弹劾将吏,军纪大振。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之战,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十万大军分兵四路围攻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以四万兵力、集中进攻明军,所以四路之明军被各个击破,明军大败。从此朝廷力量大衰,优势尽失,廷议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杨镐为辽东经略。其时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民纷纷逃奔。熊廷弼到任后逮捕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将杨镐逮解进京下狱。任期内,他督造军器,修缮城堡,扼守冲要,互为应援,并亲巡沈阳、抚顺,相度形势,召置流移,安定民心。还联合朝鲜牵制努尔哈赤,使守备大固,金军一年多不敢轻进。泰昌时努尔哈赤再攻沈阳,被熊廷弼击退,辽东局势初步稳定下来。杨镐的叔父杨渊怪熊廷弼处置杨镐,联手他人弹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边地假名增税,勒索小民,遂逮熊廷弼下狱。杨涟上疏挽救,才又下旨革熊廷弼职以袁应泰代替。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沈阳、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全部沦陷。朝廷又再度起用熊廷弼任辽东经略,同时擢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有胆无谋,提出主动出击,三月内荡平全辽,于是形成“经抚不合”的局面。朝廷支持王化贞,王化贞拥重兵守广宁,熊廷弼则徒有经略虚名,仅有数千军士。天启二年,努尔哈赤亲率五万人马分三路渡过辽河,王化贞三万大军全军覆没,广宁兵变,王化贞逃至熊廷弼处,熊廷弼认为事已不可为,遂撤回山海关。后来虽然努尔哈赤又撤回辽阳,但王化贞、熊廷弼经刑部和大理寺会审,还是处了死刑。杨涟、左光斗等人再上书冤之,魏忠贤借机诬以受贿,东林党人皆入大狱。熊廷弼被冤杀,传首九边,追抄家产,熊廷弼长子熊兆圭自杀,女熊瑚吐血身亡。顽强沉默不语,刘鸿训叹一声:“但目下朝内无人如王在晋知兵啊。”李标默然。顽强不见有人说话了,便道:“司农系军国命脉,非清严心计之臣不能胜任。毕自严补户部尚书缺王在晋补兵部尚书缺。”崇祯被王化贞和杨镐的兵败搅坏了心情,不想再说什么了,起身道:“没事了,退下吧……”话未落音儿,脚下忽然大动起来,把个顽强摔回椅上,众人都站立不住,跌坐地上。案上的徽砚、镇纸、宋瓷笔洗落地粉碎……“皇上,是、是地震!”顽强不答话,盯着咯咯作响的屋顶,听着外面一片鬼哭狼嚎。待动静小了下来,几人能爬起来了,忙都围过来:“皇上,摔着没有?”一帮大太监跑了进来,王承恩、高时明架起顽强就向外跑,其他人也跟着跑出来。待出到院子里,王承恩才上下打量顽强:“皇上,伤着哪儿没有?”顽强没理会,抬手一挥:“工部、户部,立刻勘验内外城街道里巷民居损失如何,勘察地震范围多大,拿出个修缮赈济的办法来。”工、户部领命出去。“臣还有奏,”刘鸿训又开口了:“地震乃是瞬间之事,虽有损失,毕竟止于一隅,还有大损失的。皇上刚才说到司农系军国命脉,近年来陕闽大旱,朝廷为边事筹饷,海内日渐差繁赋重,至百姓聚众为寇,内贼猖獗。加派实非良策。昨日接浙江布政使报,杭州、嘉兴、绍兴三府海啸,毁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哦?”顽强一愣,低了头长叹一声:“水旱相继,兵连祸结,京师地震,上天炯戒,看来是朕德不配天哪!”几人慌忙跪倒,刘鸿训道:“皇上如此说,臣等无地自容了!臣以为,山崩地震,水旱风雹,与风调雨顺一样,都是造化之功,既如月有明晦圆缺,天有阴晴昼夜,不过有频有缓而已,皇上不必忧劳。”顽强点点头:“好吧,速派干员赴浙讯察,拟出救灾方案报朕。辽、黔兵事未结,加派前已不少,却总是入不敷出,这里面怕是大有隐情!吏部要将新旧兵饷造册呈进,抚按观察有司私派即参处。三尺法在,断不尔贷!吏部要严纠贪墨,慎选抚按。还有事么?”这番话使几人不能不佩服这年轻皇帝的缜密心思。刘鸿训略一踌躇:“臣还有,为剿贼防边,官员更调甚速,尚无作为,已调他任,新任官员又须有一番体察,不待熟悉舆情,又调他职,便都想着不得久任,也就畏劳无为了。若不行久任之法,恐终鲜实效。”顽强再点点头:“更调速则民受扰,官久任则课成功。今后藩臬郡邑官,务择人地相宜,俱如旧制。俸期一日未足,不许朦转改调。言官荐举人才,不无过私市恩,今后吏部要将荐疏装订成册,后或隳职偾事,举主连坐。……还有事么?”顽强眼看着刘鸿训问。刘鸿训低眉垂眼道:“杨涟之子杨之易、周顺昌之子周茂兰、魏大中之子魏学濂、黄尊素之子黄宗羲为父讼冤请谥的条陈,皇上看过了吗?”顽强心想都地震了,你还不赶快回家看看,公事是这一时就办完的么?“没看完,今儿晚上看。王承恩,把杨涟等人的旧卷给朕找出来。”吩咐完再转向刘鸿训:“还有吗?”“没了。”崇祯吁了口气,总算完了:“朕还有——水旱连年,民不聊生,是上天早有不满了。朕想祭天,祈求上苍佑我黎民,你们议个吉日吧。”几人都是一愣,便都看向三朝元老王永光,王永光便道:“我朝历来祭天大典都在冬至日,已是成例了,皇上看——”“冬至?现在才三月,冬至在十一月,太远了,选个近些的日子——夏至如何?”“不可,”刘鸿训一拱手:“皇上,夏至乃是由长转短,由暖转寒,由阳转阴,非吉日啊。冬至则相反,由短转长,由寒转暖,由阴转阳,是更新之始,大吉之日。”“——好吧,就冬至吧。”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