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二章 这两年(过渡情节完)(二更) (2 / 5)
王南问过钢筋厂的工程师,钢筋产能不能生产细钢管,也就是枪管那种。那美国工程师说:枪管是专门的生产工厂,现在只能生产一般钢管,尺寸也不是很大,用于水管或者焊接成自行车都可以。
王南觉得好笑,他问造枪管行不行,怎么变成造自行车了?于是就安排自行车工厂的建设。自行车的生产只要有原料并不复杂。。除了焊工需要培养,其他的只有生产轴承麻烦些,钢筋厂派来的几个工程师就包下了这个工程。
南洋是橡胶产地,有华人开设的小工厂能造橡胶制品,王南投了些钱扩建。自行车厂建了三个多月,就开始生产自行车,产量逐渐增多。这自行车算来算去,
各类成本加起来只有20美元,远比他在北平上海看到的自行车差不多0大洋40美元便宜。
王南就决定在里面捐出10块大洋,也就是5美元,并且在车架上打上字。25美元的价格就往外售卖。
一时间,南洋流行起自行车来。
很多生活拘谨的人,见到价格如此实惠便宜,即适合家用也可以当做谋生的工具,都很动心,上面的“本车已向祖国捐款十元”字样更是打破了这些人的心理障碍,很快就供不应求起来。各地的原住民也跟着大量的购买,到后来自行车厂越做越大,成本也降下来不少,补贴了回来的资金给王南缓解了不少压力。
厂房区里开始入住各种华人小工厂,生产什么的都有,有王南和南侨会合资的银行帮扶着,这些人的生产和销售都有了底气,多数人的经营规模开始越做越大。
厂房区边上的居民楼和学校医院公共设施都与厂区同时修建的,由于南洋各地生活不如意的华工都到这里找工作机会,加上国内能出来的人也都涌到了这里,做工的华人一下子富余起来。
因为后续用人还很多,李正言不敢放走这些人,就把几乎能用得上的人全都招了进来,放到建筑施工队里先做苦力。这样做虽然人工支出的压力很大,可施工的速度肉眼可见。
等柔佛这边的厂房居民楼建设的差不多时,王南请南侨会的人帮忙,让新加坡岛那片拆迁地盘里的本地人搬迁过去。居住、工作、教育、补偿,一切从宽从优。
本地人对这些条件已经非常满意了,虽然还想多要些好处,却斗不过华人们日益强大的实力,只好接受这些条件。毕竟王南说的都是可以实实在在提高自家生活水平的,虽然离故土有些距离,可全村搬迁也不孤单,于是集体提了一个条件,要求在住处附近盖一个巨大的宗教建筑。
王南当即同意了,让他们拿出图纸,立刻施工。
这个村子的人顺利搬迁也带动了很多本地人进入柔佛的工业区域。。让王南在新加坡新城的搬迁工作越来越顺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