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诗酒歌怀(二)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章 诗酒歌怀(二) (1 / 2)
        柳七在哪?柳七真的就在汴京城里,躲在汴京内城东北角的一个偏僻小院中。柳七名三变、字景庄,福建崇安县五夫里人,祖籍河东人氏。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按当时习惯,人多呼为“柳七”,而“景庄”字却几乎无人知晓。

        柳三变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现在正是四帝赵祯天圣七年1029年深秋季节,刚刚过了他四十二岁生日。默默地望着满院秋色,柳三变心头涌起沉甸甸的感觉,胸中的郁闷压抑的他似要喘不过气来。

        他抬头看到屋顶瓦陇上那一簇簇的枯草,已有一尺多高,在晚风中瑟瑟发抖,那夏日爬满墙的大红大紫的喇叭花,如今也只剩下一些残条败叶还零乱的攀附在墙头上,墙角的几竿修竹由于主人缺少修整和欣赏,也使这小小院落平添了几丝凄凉。柳三变心中一阵怅惘,心道这房子也该在下雪之前修缮一下了。

        这两年没人住,房子荒废了许多,这个夏天回来,竟是到处漏雨,自嘲的题为“寄雨庐”,寓意寄情风雨,也算是苦中作乐吧,虽然小院经过整理也还算洁净,但却掩不住破败寒酸之像。

        洗漱已毕,镜中的柳三变望上去只有三十岁上下,脸庞周正端庄,英俊潇洒。他内心对自己的长相、身材、学识都很佩服。

        只是这仕途不顺,本来是胸有成竹,不料第一次参加科考就失败了,榜上无名。更让他忧心的是二次参加贡举再次失利。想到刚刚在路途上过去的那个凄清的生日,不禁生出流水无情、逝者如斯的慨叹,恨不得将年龄和像貌换个个儿,如今要是刚刚三十岁出头,哪怕长得老成点儿多好啊。

        柳三变之所以生出如此怪诞想法,就是源于天圣二年那届贡举。他这些年来始终在苦苦读书,倚仗家中藏书甚多,凡有文字的东西莫不一览而后快。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诗词曲赋、医药武艺、佛道语录。加之博闻强记、过目不忘,他对自己的才学颇为自负。

        当他自认为学业有成,便自信满满的决心到京城闯一闯,搏取富贵功名。不料几首词下来,瞬间轰动整个汴京城,一时名声大噪,各种酒会应接不暇,身边美女如云。反倒将功名这项大事放到脑后,认为还年轻,功名之事早晚到手,不说十拿九稳,也差不许多。而天圣二年一经挫折,心里便有些发慌,但又安慰自己这只是偶然失利,别太当回事,没有真正引起重视。

        孰料,天圣五年贡举再次折戟,他才真的慌了。始知科举考试与胸中所学是两码事,须得活学活用、融汇贯通,甚至还要借助些运气。故此他毅然决然的抛开让他眷恋不舍的汴京生活,回到福建家乡苦读。

        想到这里,嘴角习惯的露出一丝嘲讽的意味,自责道:三变啊三变,你就真的没有了平素自以为傲的雄心壮志?你的自信又哪里去了。三十而立何曾立,四十不惑已不惑,年龄虽是大了些,但马上就面临这新一届的贡举考试,凭自己这几年的苦读苦思,应不会再次落榜。到那时进士及第,打开了仕途之门,人生的愿望、归宿也就定了,至于这官场之路能通到哪个阶梯就无所谓了。

        况且自己在词这一文体上的钻研,感觉越益的得心应手,也受到越来越狂热的追捧,退一万步说,就是一生与官场无缘,就凭填词这一件事我也能青史留名。又何必自卑自弃自责呢?想至此,柳三变方始定下心来。

        先在院中打了一套太祖长拳,一为健身二为防身,柳三变这一习惯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太祖长拳三十二式乃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打遍天下八十一州,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大宋国朝哪个小伙都会个三招两式,既是练武的起步套路又是必修的根基。

        柳三变在初学长拳时就想:大宋国朝与大唐、五代之时不同,大唐、五代那个时代凡有抱负之人追求的是金戈铁马,马上封侯。年年征战,开疆拓土,正如诗圣杜甫所言“边廷流血成海水,吾皇开边意未已”,李太白自诩“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故此那个时代边塞诗、游侠诗甚多。而如今这个时代,朝廷只望边疆无战事,社会安宁,早已失去四海归一的雄心壮志。自己一介书生,再要是如唐人那样腰挎长剑口吟诗词,那岂不是不伦不类的。

        所以以长拳必修,齐眉短棒偶一习之,一为健身,二为碰到个把流氓无赖也能对付一二,真碰到强盗劫匪,一拥而上或者一个闷棍打来,你就再练什么也没用。

        出门去,斜对面便有小饭馆,吃碗热气腾腾的烩面,又要了碗面汤,边喝边想着心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