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22章 雅集集会之金明池 (3 / 4)
棂星门对街,就是琼林苑了。苑南正对着仙桥的方位,“有砖石甃砌高台,上有楼观,广百丈许,曰‘宝津楼’。前至池门阔百余丈,下瞰仙桥、水殿。车驾临幸,观骑射、百戏于此池之东岸”。这座宝津楼是皇帝驾临琼林苑、登高观看金明池骑射、百戏的楼台。
金明池的繁胜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岸与南岸,西岸与北岸则比较僻静。北岸正对水心五殿的地方,“起大屋,盛大龙船,谓之‘奥屋’”。奥屋是安置皇家大龙舟的建筑,相当于现在的船坞。每年春季金明池举行龙舟争标赛时,大龙舟才会驶出来表演二十日,平日一般都藏于奥屋。池西岸则“无屋宇,但垂杨蘸水,烟草铺堤。
未央暗道可惜,若是金明池原本的功能仍在,只怕大宋也会练出一支强悍的水军出来,如今由于金明池的功能发生了转化,从操练水师的军训基地转为供宴游玩乐的皇家园林,原来的军事训练项目也演变成娱乐性质的水戏表演,包括水战、百戏、竞渡、水傀儡、水秋千、龙舟夺标赛,等等。金明池水戏一年一届。定期举行,时间为每年的春季,宋人称为“开池”。
水战”可以视之为金明池军事功能的遗存,不过此时的“水战”类似于水上军事表演,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百戏”则是水师士兵表演的娱乐节目,“如大旗、狮豹、掉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都是流行于宋代的杂技、魔术、烟火、舞蹈节目,纯粹供观赏。
“竞渡”相当于游泳比赛,至迟在太宗时代,金明池水戏已出现了“竞渡”的项目,淳化三年三月,“{太宗}幸金明池观水嬉,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俾军人撇波取之”,第一个夺得银瓯者,可得到奖励。
“水傀儡”是水上木偶戏。宋代的木偶戏技术非常高明,艺人可以控制木偶在池上划船、钓鱼、踢球、舞蹈。看《东京梦华录》的描述吧:“有一小船,上结小彩楼,下有三小门,如傀儡棚,正对水中。……彩棚中门开,出小木偶人,小船子上有一白衣人垂钓,后有小童举棹划船,缭绕数回,作语,乐作,钓出活小鱼一枚,又作乐,小船入棚。继有木偶筑球舞旋之类,亦各念致语,唱和,乐作而已。”
“水秋千”有点像今天的花样跳水,《东京梦华录》这么描述:“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候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元代王振鹏的《龙池竞渡图》即绘有北宋金明池的“水秋千”与“水傀儡”表演。
最精彩的还是龙舟争标。由小龙船二十只、虎头船十只、飞鱼船二只、鳅鱼船二只展开花色表演与夺标竞赛:“小龙船列于水殿前,东西相向;虎头、飞鱼等船,布在其后,如两阵之势。须臾,水殿前水棚上一军校以红旗招之,龙船各鸣锣鼓出阵,划棹旋转,共为圆阵,谓之‘旋罗’。水殿前又以旗招之,其船分而为二,各圆阵,谓之‘海眼’。又以旗招之,两队船相交互,谓之‘交头’。又以旗招之,则诸船皆列五殿之东面,对水殿排成行列,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各三次争标而止。”可见宋代的龙舟争标,比后来的划龙舟比赛更讲究花样,更具观赏性。
供皇帝乘坐、观赏争标赛的大龙舟,特别豪华,“约长三四十丈,阔三四丈,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上有亭台楼阁,“中设御座、龙水屏风”,“龙头上人舞旗,左右水棚,排列六桨,宛若飞腾”。为使大龙舟保持平衡,舱底“密排铁铸大银样,如桌面大者,压重,庶不欹侧也”。
因为有了这么丰富、精彩的水戏表演,开池期间的金明池,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狂欢的水上乐园。
现在的问题是,金明池的精彩水戏是供皇帝孤家寡人独享的,还是让所有市民共同观赏的?换言之,这一座皇家园林、水上乐园,在开池的季节,寻常市民可以入内赏玩吗?
答案是,可以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