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一章 兰芳火炮技术 (1 / 2)
1849年3月14日,刘珂和宋希廉还有几个工程师和试枪员正顶着火辣的的太阳,正在实验场测试新研制的155毫米火炮性能。立刻和宋希廉站在离火炮不远的位置,在不远处的山峰上竖了一面旗帜,刘珂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下。旁边的宋希廉介绍道“从火炮到靶子的距离有8000米。”接着传令兵挥动了旗帜,示意准备完毕。片刻后,传令兵双旗猛然往下一挥,“轰”的一声巨响,炮口出现一段橘红色的火焰,炮弹立即飞了出去。片刻对面的传令兵发来消息,示意炮弹落在靶标15米位置。随后宋希廉向刘珂介绍起了这门叫兰芳1849155后膛炮。
这门炮的主要参数:
口径:155mm(59吋)
身管长:35倍口径,5425mm
膛长:4900mm
炮重:3930公斤
初速米秒:530
射速发分钟:1
有效射程:11000米
弹重:459公斤
装弹:人力填装
兰芳1849155后膛炮的特点:1是第一门完全解决了后坐问题的火炮。采用水压气体式制退复进机,炮身可通过导轮在摇架上滑动,摇架装在炮架上,炮架与复进筒中的活塞杆相连。炮身后坐时,活塞压缩液压油,使一部分液压油通过一个窄小的油阀进入气室对空气进行压缩。炮身后坐到尽头时,在压缩空气的反作用下恢复原位。2重量轻。采用退管复进技术,同时代的英国和法国火炮采用的是退架炮,因此,英、法同等口径的火炮重量普遍在六吨左右。
当宋希廉来到火炮的后面,指着其中一个部件得意的介绍了起来。这就是水压气体式制退复进机。制退复进机分制退和复进两部分。制退机由制退管、活塞及液体组成,制退管与炮身后端之连臂相连,火炮发射时,炮身带动制退管后退,活塞一端之液体因受压力,自漏口流至另一端,以徐徐制止炮身后坐。复进机系利用气体吸收后坐力之一部分,待后坐结束时,被压缩之气体,因其伸张将后坐体推至原位。这样,通过制退复进机这个中介,炮管和炮架实现了弹性连接,既有利于减轻火炮的重量,又为提高发射速度创造了条件。不过每条炮管的寿命只有50发炮弹,要尽快研制新的特殊钢材了。不然使用成本太高了,每条炮管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价格非常的昂贵。
刘珂拍了拍宋希廉的肩膀说道:“放心吧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快就能解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