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节 初到京城 (2 / 3)
聚宝门即是中华门,这个门李明还是知道的,后世保存的还算不错,这会看到的就是高大的城墙。城墙高度没变,只是李明那个时代城里高大的建筑多了,中华门算是隐在高楼底下,这城墙门楼反失了那气度。这会就不一样了,远远看到那城墙和城门洞的时候,李明的感觉象看到了一个大银行的营业部。
这门楼怕有十米高,而那门洞也不矮,整个感觉有点象当辅的柜台,你垫个脚才能把手上的东西伸到那铁栅栏之后。古代没什么建筑心里学之类的研究,不过那些工匠们还真的知道建筑规模气势,这种高度比例能让你感觉到的就是渺小,让你不敢仰视。
后世也到过这里呀,感觉没这么高呀!这会的城墙上还没有长那藤藤草草,墙上更多的是些灯和旗,若不是经历了风吹雨打,还真让李明觉得,这若不是在影视城里,那便是快过节了吧。
明代的南京城,钟山在东,石头城在西,南边是玉带般的秦淮,北头是玄武湖,规模盛大,气势磅礴,与后世的南京市区几乎一样的大。后世李明能看到的南京城已经完全没有了明代都城恢宏的气魄,参照不同,高资小镇和丹徒县城没的比。当李明这次真切的来到大明朝京师时,还是被南京城的气势给雷倒了。这些天在乡村看到的都是泥瓦房,最多也两层楼。这会一看到南京高大的城墙,心下感叹,这才叫城!
当年朱元璋攻下集庆(南京元时称集庆),把这个城市改名为应天府,他的意思是顺应天命,以此看,他称帝之心早以有之。接下来,他手下一个叫朱升的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这个建议被载入了史册,老朱也是靠这个建议在元朝末年各种势力的夹缝中求得了发展。不过最让大家吃惊的是,朱元璋建南京城用了整整21年的时间。
入城的时候,门口的军士把李明上上下下看了好几遍,弄的李明有点奇怪,萧强和萧峰不用查看,整个就是明朝猎户的典型打扮。钢叉是没带,但腰上围的是兽皮,脚上穿的也是皮扎翁,大明朝皮靴不是什么人都能穿的,这皮扎翁就不同了,看上去看是皮靴,多了些绳绑,象似红军打的绑腿一般。今日他们的皮扎翁用的是上好鹿皮所制,平时他们可不轻易穿,式样与富贵人家的比很土很土,但却是猎户专用,草地沙石都可跑跳如飞,更重要的是两人都还挑个篓子,里面全是风干的野鸡野兔。
军士把那路引看了两遍,一问才知这三个还是兄弟,原来李明头发短,军士以为是和尚,这段时间,京城里的野和尚太多了。结果有个小旗(下层军官)过来,便宜买了两只野兔就放他们进去了。李明又感叹,这城门官太好打发了,拿了老百姓的东西还真付钱。
小旗还指点他们,要卖野味可去钞库街、大石?街,入城直走看到河沿河往东走就能到。要卖石头玉器去珠宝廊,入城直走,看到过了第二条河转左便是。
三人听了个大概,萧家兄弟人朴实,在小县城还能应付,到了京师之后,居然有点吃生。李明到底还是做生意的,人活络些,路在嘴里,找不到问就行了。想了想,还是先去卖老花镜吧!这才是正事。
要是放在以前,李明对南京城那可是太熟悉了,但这会他就码不准了,不过大致的方向还在,问题不大。街比以前窄了,条石辅的,街边的商辅多为木楼两层为主,也有三层的。门口或匾或旗或幡,林林种种,各种商家都有。相对面言,此时的店面人家不象后世那么火柴盒般的堆挤在一起,疏密有致。只因清明才过,这些个店家门上还都插着蒿草,这下青红黄绿,颜色分明。
南京城里树还是多,不过与后世不同的是,这会多的不是法国梧桐,杨树柳树刺槐居多。开春绿柳成荫,柳?迷人眼。李明就喜欢南京的春天,后世南京没有春天,只有秋天,南京的春天太短了,转眼即过。
入了城,这街上给人印象最深的还不是鳞次而来的商家。初时入眼的倒不是那些建筑,引人注目的是那引起幡旗。这幡旗也就是众店家的招牌,广告。后世的李明见过商店打广告,从五六层楼上拉个条幅到地上,这会穿越了才发现,原来是跟古人学的。
布帘长的有十几米挂在旗杆上飞,小的也有个两三米,有的更是做的象个大旗一般,这些随风飞舞的广告,不只是吸引人的目光,风中猎猎作响,你不注意它们还不行。
这南京城街边的商家,也是有意思的很,一片全是卖糖的,因为店面挂出的都“糖”字旗。再走一段,全是辔鞍等马上用品,“塞北骑具”“辔鞍”布帘迎风,这一片店家让萧氏兄弟眼睛放光。过一段是卖酒,其实还没有到这个区域就闻到了空气中的酸味,还以为到了醋厂了,原来是酒场。李明以前到镇江去玩,经过有名的镇江香醋厂时,便闻到过这种气味。结果走多几步高低的不等,看到了迎风飘拂的各色酒旗酒帘,或飘在屋前,或飞在树后,或隐于屋檐。李明看到最大的酒旗是在十几米高一人合抱的旗杆上,宽一米左右的布幅,自上垂下,上书金色大字“醉里乾坤壶中日月”,也有的店家一排的三角销金旗,个个旗上都写着个“酒”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