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渔翁之利 (1 / 1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3章 渔翁之利 (1 / 11)
        在北方,秋季作物正在需要水肥的时候,在南方,第三季的刀子也能望到田垄了。z随着夏季田赋的征收完毕,赴死军再也不必为了口粮而发愁。

        要说大帅制定的赋税,确实是重的离谱,光是田赋这一项上,和南都也仅仅是一江之隔,就是南都的三倍。

        同样是一亩田地,南都还是承袭了大明的旧制,每亩只征收七八斤的赋税,江左的淮西,已经到了二十多斤。

        要是往常,这样重的田赋足以再造几个李自成出来,可事实却是恰恰相反。无论是淮西还是黄河两岸,都是一幅丰衣足食的景象。

        淮西是赴死军的发源地,出现这种情况本也不算是在什么意料之外。忠诚伯若是连这么点儿本事也没有,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至于河南和直,甚至是晋中晋南地区,都已经经历过多少次的战乱,几十几百万的大军翻翻滚滚的杀来争去,民生破坏殆尽。

        其实也不必赴死军如何理,老百姓永远比统治者更明白应该如何把生活变的更加美好。只要有一个安稳而又比较宽松的环境,民众所爆发出来的生产力绝对不必怀。诞生什么样的奇迹确实不大可能,可要是维持生计和最基本的稳定,绝对是绰绰有余。

        财富永远不可能凭空消失,几代人所创造的财富绝对是一个连李四也敢想象的天文数字。之所以会出现民不聊生易子相食的残剧,并不是财富消失了,而是财富被转移了。

        转移到了哪里,李四不当世的任何个人都更加明了。

        片广袤地土地。这些勤劳地人民。之所以被逼迫地揭竿而起。把大明朝搅地天翻地覆。就是财富被转移了。被过分地集中到了一小部分人手中。

        这才是明末动乱地真原因。要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七八个李自成也不会成什么气候。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有李闯王这样地人物诞生。至于满清。甚至根本就提不起来。完全就是这样原因地副产品罢了。

        从理论上说。七成地地租就一个心理和事实承受能力地极限。但是在这个混账地世道里。九成地租这个说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地事情。就活生生地发生在身边。

        九成地租。这是一个任何人都不敢想象地恐怖数字。再加上租种者还要承受各色差役和杂税辛苦苦一年到头。别说是养家糊口。反而会欠下土地所有者地债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