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的一些明末农村形势,可以不看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搜集的一些明末农村形势,可以不看 (2 / 4)
        如果帝国政府一年向每亩地多收二三斤米,就足以导到帝国的经济危机;那我们也把明帝国灭亡的经济原因看得太简单了。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当时哪个地主收取的地租会是这样小的一个数字呢?如果帝国政府向农民多收取二三斤米,都足以导至帝国的经济危机;那普遍地主一亩地向农民收取二三十斤米,五六十斤米、七八十斤、一百多斤米的地租又算什么呢?

        我们假设,如果当时的明帝国是一个能把自己意志强加于整个社会之上的政府;那它把田地产量的50%据为己有;一年将会获得多少白银、或与此相当的经济物资呢?这最保守估计也会达到二亿多两白银、或与此相当的物资。当然了,明帝国如果真的征收如此高的税额,那可真是称得上横征暴敛了;问题是:如果劳动人民所受的盘剥只是来自于赋税,那赋税额就是真的达到50%,它也不会把帝国经济搞得破产了!

        但我们必须得知道,地租是地主阶级的的利益根源所在,帝国政府无论表现的有多么了不起,他也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帝国的皇帝无论表现的有多少了不起,他也无力征收田产量50%以上的高额税收。因为如果帝国政府占据了田地产量的50%以上,那普遍地主能收取的地租还会有多少呢?这岂不是要侵犯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地租、赋税合起来征收的极限,就是得保证农民得留有生存的口粮。(这个极限,怎么也得停留在当时田产量的20%以上;农民留有这样份额,再辅助以全家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各种副业、零工,才能保证生存)。地租、赋税通常不会超越这种极限的,如果硬要超越这种极限,那就意味着要损坏了帝国、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了。

        当然了,当地租、赋税加起来接近这种极限之后;那赋税再想增加,就自然而然的会受到整个社会的反对。地主阶级想维持自己的已得到的地租份额、农民阶级想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力。从阶级利斗争的角度去看,帝国反对加税的声音之所响彻天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也威胁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他们的支持下,这种声音才会响彻天空。

        为什么泪痕要如此说呢?因为,反对帝国政府加税的声音响彻天空;但比这更危及农民生存的高额地租,但显然比赋税数量大十几倍、几十倍的高额地租,却显然很少有人把它归结为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这种观点永远也成不了当时社会中的主流思想,因为这种思想,他是威胁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思想,在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他永远不会在当时成为主流。

        从政府的角度去看,反对加税的声音之所以会响彻天空;那是因为帝国政府已彻底官僚化了;官员们遇事都是大说漂亮话,就是不干一点实事。我们首先必须得清楚,帝国政府为什么要加税;那是因为帝国政府财政发生了巨大的危机,最显而易见的表现就是帝国政府的军队已开始成天欠饷了,在外敌日益强大、并开始蚕食帝国的背景下,这种问题是必须得解决的。

        解决这种问题的最简单办法,自然是恢复从前供养军队的经济基础;其次是清除军事系统内部的贪污、**。但谁有能力做到这一切呢?谁敢自告奋勇的去做这一切呢?显然是没有一个人的,所谓的邪党、阉党、阉党余孽自然没有这种人才,就是所谓的东林党中,也不会有这种人才。

        既然如此,那帝**队成天欠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皇帝听到反对加饷的话,通常反应是非常讨厌;因为这种漂亮话谁都会说;问题是,帝国现在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做为官员如何不顾这个最基本前提,就成天大说漂亮话有意思吗?

        所谓皇帝拿出私房钱,就能解决帝**事系统存在的问题;那纯粹是把政治当童话去讲的;且不说明帝国灭亡后,崇祯皇帝绝不可能有三千多万两的私房钱,就算他真有这样一大笔私房钱,拿出来就真的能挽救帝国的命运吗?我们现在分析一下这笔银子是多么大一笔数字;3000万两银子,按一石米0.7两银子,能买多少米呢?大约能买不到4286万石米;这些米推在7亿亩田地中,一亩地平均多少斤米呢?总共不到12斤米罢了!如果把这些银子平均在17年中,一年无非是每亩少征收0.7斤米罢了。(我们只想知道,随便拉出一个地主所收的地租,会是这个数字的多少倍?)就这样一个数字,就真足以挽救帝国的灭亡。

        帝国经济的大窟窿,绝不是这样一个小的数字可以补上的!

        不要说皇帝没有这样巨大的一笔银子了,就是真他真的有,面对帝国经济存在的巨大窟窿也只是杯水车薪。人们之所以肆意夸大这笔银子的数量,及其作用;无非是英雄史观的一种表现罢了;在英雄史观中,历史的变迁好象就是几个人可以决定的;但实际上历史哪有这样简单!一个人的力量再大,当他出现在历史大潮流之中时,他也是渺小之极的;历史的变迁是受各种利益群体搏奕的合力推动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