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8章 番薯如何 (1 / 4)
张献忠自从穿越过来,除了火锅之外,基本上都是吃的原蜀王府内的厨子做出来的美食。但其实,现在这个时候已经有地瓜了,不仅如此,玉米和土豆那时也已经传入。
花生约1530年到达中国,玉米是1531年,地瓜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大约在16世纪末明朝年间,也就是大约1593年。
当时,在**经商的陈振龙以商人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甘薯的巨大应用价值,于是购买了几根甘薯苗,将它们藏于商船的缆绳上,成功地躲过西班牙海关的层层检查,最终将甘薯“走私”进入福建。
它们到达中国东南时,明末大战乱还未开始。如果崇祯皇帝真有眼力,发现这些高产作物的价值,及时引种到西北,缓解极度紧张的粮食问题,或许可以避免1644年的灭亡悲剧。
因为,当地在番薯带入的第二年恰逢大旱,眼看饥荒无法避免,陈振龙向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书推荐种植。当时称番薯,因为来自番邦。陈振龙的建议使得甘薯在福建地区广为种植,成为了缓解饥荒的“救命粮”。
而到了清朝康乾时期,中国人口大增,粮食供应压力很大,番薯成为了最佳的解决办法。由政府推动的种植计划在中国大范围开展,番薯成为大部分中下层民众的主粮,知道民国末年仍是如此。
烤番薯,又被称呼为烤地瓜。
在后世是街头巷尾皮焦里嫩,口味香非常普遍的小吃之一。其味香甜,其实可口。分量十足,一个大个儿的地瓜甚至于能顶一顿饭。
其做法也是十分简单。
...........
“来来来,赶紧趁热尝尝!”秦王府的后厨,张献忠正不顾形象的扒拉着一堆炭火,它里面正烤着黑乎乎的一块东西。
打发走陆七八之后,张献忠就开始去找厨子来做菜。那些掌柜的酒楼们需要这些新的菜式支撑度过没有酒喝的日子。
此刻,张献忠眼里只剩下那些正烤的外表发焦的地瓜。
“不用客气,冷了就不好吃了!”他招呼着发呆的厨子们。
在张献忠的眼里,这东西不只是地瓜,更是蜀地乃至天下稳定的基石。有了这玩意儿,再找个精通农业的人改良改良,然后大规模推广,想想就很美。
张献忠轻轻掰开炭火里扒拉出来的地瓜,这东西虽然和后世吃过的那种烤地瓜有一点区别,但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他也不嫌脏,轻轻地吹了一口,就将焦黄冒油的地瓜心儿往嘴里塞去。软糯的地瓜心儿入口即化,一股子香甜直接顺着嗓子眼儿往肚子里跑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