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献俘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六十章 献俘 (1 / 4)
        不过,降卒也分几种。

        有些人随波逐流,别人干啥他干啥。有些人很有主见,想让别人跟着他干点啥。有些人很忠心,认着一个人跟到死,撞了南墙也不回头。也有些人,明明长着祖宗给的脸,却非要死乞白咧的倒贴对手……

        这些人中,前一者是普通人,只为了能活下去,可以收编。前二者看人品而定,差的可以直接干掉,好的需要笼络一番。第三者多数油盐不进,进了也是个阳奉阴违的家伙,没有绝对驯服的把握,不能要。第四者,欺宗灭祖,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按照这个分类,朱启明将所有剃了辫子的人甄别出来,蒙古人和清兵以及死忠的汉人降卒装船送往南京做见面礼,这也算是他给朱由崧的投名状。

        献俘,是中国古代五礼中军礼的一种,军队外出征战获胜凯旋,除在太庙祭告外,就是要举行隆重仪式,向皇帝献上俘虏,并报告战斗况,请示对战俘的处置,这是一种宣扬国威的重大仪式。

        在古代,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与战争,所谓“国之大事,唯戎与祀”。献俘,则是将二者合一的大事,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了。通过献俘展示军威,乃是鼓舞人心的最好方式。

        搞一个声势浩大,庄严威武的献俘仪式,对于朱由崧来说,刚好可以堵住那些东林党人的口,也可以打破民间强加给他“昏庸好色”的帽子。

        马士英阮大铖二人提前已经把铜陵之战大胜左逆的军报露布以闻,沿途高声奏报,让大明的士绅百姓都知道朝廷打了大胜仗了。

        这“露布”制度,始于后魏。

        在东汉时,本来把官文书不加缄封者称为“露布”。后魏以“露布”发表战胜消息。每当攻战克捷,使天下遍知,便以漆竿上张缣帛,写上捷报。这种办法后来被广泛采用,露布就成为“布于四海,露之耳目”的“献捷之书”。

        隋代文帝起,有宣露布之仪。当时在广阳门外集中百官及四方客使,宣读露布。宣读毕,百官舞蹈再拜行礼,是为一种宣威的法子。

        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整个大战的细节和战果以邸报的形式由飞骑传送各地,宣扬中枢军威的同时,给那些不安稳的东林士绅和其他蕃王一个大大的震慑。谁再敢带头造反,就是这般结果!

        唯一可惜的是,当年诸侯战胜敌方,向天子或大国报告胜利消息时,捷报一般在早朝时当廷宣读,叫做“宣捷”。战争结束,如果敌方投降,则有受降之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