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罗贯中 (5 / 1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章 罗贯中 (5 / 13)
        罗贯中当即神色肃穆,拱手深鞠一躬道:“臣谢过陛下天恩。”

        “不,应该是我要感谢你,如果不是你整理编辑和润笔。我所述的三国演义永远都是粗鄙之书。”“刘浩然说的是事实。他所讲述的三国演义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可这是皇帝陛下亲口讲述引。般人不敢动笔修改。可是就这样一本书真的刊行天下四”在历史中和众多评话一样很快就消失了。要真是那样,刘浩然觉得自己简直就是毁了几乎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部巨著,这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幸好正牌作者罗贯中此前一直有写一部三国的,看到刘浩然所述的三国演义“草本”和自己构思的非常相似,于是便费了心思将其完善,总算没有让这部巨著被一个无耻的“割窃者”毁掉。

        刘浩然抖着第一页稿纸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华夏历史就一定要如此循环轮回吗?可每一次分分合合掩盖了多少冤魂和血泪。”

        听到这个沉重的话题,张明善和罗贯中都不言语了。

        “明善,贯中。你们说说,我华夏历史为什么会分就必合,合久必分?”

        张明善犹豫了一下先开口道:“回禀陛下,依臣愚见。这天下动荡,百姓困苦不堪。自然是思安。此为大势,此时定会有英雄豪杰顺势而为,便可尽收民意,一统天下。至于这合久必分,臣愚钝,不敢妄言。”

        合久必分可是个敏感话题,而且历史很多名士文人也对此争论不休,张明善不敢妄下断言。他身为廉政公署都使专员,抓了不少贪官污吏,其中不乏位高权重的俊才,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必须保持慎独的态度,避免被仇人抓到把柄。

        刘浩然把目光转投到罗贯中身上,他犹豫了一会便开口道:“回禀陛下,依臣之见,前朝往往是太平日久,上至君王,下至臣子,奢华享乐,文恬武嬉小盘录加重,尤其是地方豪强横行,鱼肉百姓,故而民不聊生,顿生始乱。”

        说完这些。罗贯中后背都出了一县冷汗,这种亡国之话如何能在皇帝陛下面前说。要不是刘浩然的目光逼得太紧,他一时受迫不过脱口而出,说完便后悔了。

        “贯中说的挨到一点边了,只是还没有说到重点要害。”刘浩然笑着说道。

        他知道,罗贯中作为与“倡优故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被正统的儒家文士被视为每栏瓦舍的下九流,要不是其老师向张明善托付,估计他这辈子都难以出头。在另一个世界里,这位写出中国四大名著的高人,不要说正史。连文人编撰的野史也看不到他的记载,只有一位明代贾仲明在其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中留下了那么简单的几笔,其余的多是民间传说了。“但是此人有大才。看看他写得《三国演义》就知道了,这本书体现出其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可以看得出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

        “这样吧小贯中。我会请国用、伯温先此完本《评话三国演义》,再请他们各写一篇序文。至于子安先生心血《忠义水浒传》,我阅后定会做一篇序文。与《评话三国演义》一同刊行。只是这名字,我建议改为《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如何?”x插播s广告时间哦

        “谨听陛下的安排。”

        刘浩然给《三国演义》改名走出于习惯,给《水浒传》改名除了习惯之外,更出于个人喜好。在四大名著中。他对《水浒传》最不感兴趣,对里面为了所谓的义气动不动就杀人越货,丝毫不将他人的性命当成一回事,什么投名状,什么十里坡人肉包子,这江湖义气也太“黑”了。而且刘浩然现在站在一个统治者的立场上,他可不认为梁山好汉一边四处“替天行道”一边等待招安是忠。所以当下就决定将忠义两字去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