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一章 治政 (2 / 4)
“哦国瑞你说清楚些
“是的陛下。计部、工商部对北方建议以大设工厂为主而工厂需要大量技工臣以为可在这技工方面下工夫。北方诸省工厂技工大部分可从南方诸省调集尤其是安徽、江苏、淅江省同时就地在北方诸省招募百姓加以培刮待到数年之后再将他们调集至东北。”
刘浩然和旁边的冯国用、刘基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了他所献之法就是蚂蚁搬家北方诸省的工厂以南方调过去的技工为主东北工厂则以北方诸省培出来的技工为主。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循序渐进。避免摊子一下来拉得过大二是避免了南方技工一下子跑到东北严寒之地吃不消。南方人怕冷跑到北方已经很吃力了要他们去更寒冷的东北去恐怕一时适应不了而北方技工却没有这么顾虑应该适应地很快。
“这样也是个办法”。刘浩然默然想了一会道“现在北方诸省户籍普查已经出来了山西省人口最多那里可以做为开设工厂的重点。完备几年后便可向东北和北方其他诸省移民。”
现在大明的工厂已经走上规模化和技术化一斤中型工厂动辄上千人。一个大型工厂可能上万人因为受当时的生产技术只好走上这种劳动力密集的方式。而且大明工厂现在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流水线作业强调生产和管理效率一般的百姓不经过培还真没有办法适应现在大明工厂的需要。而在这方面南方诸省走在最前列尤其是安徽省已经囤积了数以十万计的技工完全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的工业大省。因为这里是刘浩然起家的地方百姓又都是他的“同乡”对其和大明的忠诚度在诸省都是最高的。
从安徽省大规模向外“技术移民”除了可以帮助北方的工业迅展之外还可以改变地方人口和势力的现状对稳
“陛下此法甚好移民之后安徽工厂人手的缺口可就近向两湖和江西招募。”刘基在旁边补充了一句道。刘浩然一听就明白他心里所想的深意两湖、江西都是原陈友谅的地盘虽然归附好几年了但是和安徽、江淅等老根据地中间还是隔了一点东西似的。刘基此举就是想让两湖、江西与安徽绑在一起最后融为一体。
冯国用深深地看了一眼刘基;眼睛里闪过一道赞许的眼光。这种事要是成了安徽的势力将大会增强。而安徽是谁西集团的老根据地一旦两湖、江西在经济上与安徽绑在了一起谁西集团将是如虎添翼这应该是江南派所不愿意看到的。可是身为江南派翘的刘基就这样提出来了全然不顾两派之间的利益斗争。这种国家利益高于私人利益的胸襟的确让冯国用感动了一把。冯国用“随意。地看了一眼刘浩然。现他的眼睛里是波澜不惊。
“国瑞你的想法很不错看来你并不限于本职。还有心多看多想。这点我很欣慰。我也对你去治理东北更有信心了。不过有一点你自己要把握好一旦出任地方政职。可就与军职无关了你可要想清楚了
朱元璋心里咯噔了一下开始盘算起来。大明从江南开始在刘浩然刻意为之的情况下军政文武官员分得很清楚根本不会出现军政法大权一把抓的情况。而且武将派和文官派又是各成一系互们不搭界。所以这文转武或者武转文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朱元障虽然出身淮西武将但是入了江南之后却界定的不是很清楚。开始在枢密院任职算是武将派。可只能算是武将派的文职人员后来入了6军部就算是文职人员的武将派了。可一旦转任地方主政就算是彻底为其身份划清界线了。以后要想转回武职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朱元璋分析了自己在武将一职的展前途现前途渺茫。现在大明名将如云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而且大明武将越来越趋向正规化除了第一代武将其余新生代都是科班集身尤其是正在成长的“新新代武将”他们读完县学就进入军官预备学堂军事教育一受就是十余年比科班还要科班。朱元耸知道以后大明军队就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军官和将领的天下自己在里面混恐怕有些力不从心。再说了军队中有徐达、汤和、李文忠等人就已经足够了否说准西集团不缺武将缺的却是文官李善长、汪广洋之后有些青黄不接了缺少强有力的中枢接班人要是自己转做文职他们一定都会鼎力支持自己。
想到这里朱元璋坚定地点点头道:“回禀陛下臣听从陛下的安排。不求立多大的功只求恪尽职责。”
“那好我安排一下你先去翰林院进修三个月然后去赴任辽宁布政使一职。”刘浩然看了朱元璋一眼点头道。
“遵命陛下朱元障虽然早就知道刘浩然要让自己主政东北但是拿捏不住到底是授予参政还是布政使现在听到刘浩然直接挑明心里又是一阵欢喜。
待到朱元璋退下之后刘浩然看了看冯国用和刘基现两人脸有疑色便笑道:“国用伯温先生。你们可是舍不得国瑞转做民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