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节 红薯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九节 红薯 (3 / 4)
        不过在本时空,红薯就不是很够“神器”的资格了。红薯在这里不是新鲜玩意。自万历年间被人从菲律宾引种到中国。首先就是在广东种植,隔海相望的琼州近水楼台,也有种植。穿越者在在下乡的时候,时常能看到红薯。

        吴南海在播种红薯前,为了慎重起见曾经询问过王田――他也算是个种田的把式。红薯在临高种植得情况怎么样?王田说:这东西在临高种了七八年了,最早是从琼山那边引来的种薯,种得人也不算少,好处是不费事,种下就完事。收了薯,人吃,喂猪都好用。生长期又短,临高能一年两收。是极好的杂粮――就是不耐储存。本地的气候偏潮湿,红薯容易腐烂。这里的种植户也不知道各种窖藏储存红薯的方式,有人尝试过切片晒干收存的,但是到雨季也很容易发霉。

        “收得倒是多,又不费人力、肥料,最多的时候一亩还能收千把斤。可是这东西耐不住存。小户人家种多了没用。家里长工多、养牲口多的大小粮户们才种得多些。”

        “吴东家!现在百仞、博铺各个庄子上用的长工、短工这么多,倒是可以多种些红薯――这样顿顿给长工们吃米饭,有点亏了。其实米和薯丝一半对一半,量上面多给半碗,再给点咸菜咸鱼的,已经是农忙的伙食了。很省粮食的。”王田很热心的提出了建议。接着他又把自己给地主当“打头”的时候学来替东家省钱的招数一一向吴南海献宝。

        吴南海的脸上掠过一阵复杂的表情,从好的一面看,这说明王田有“忠心事主”的意思,从坏的一面看,王田的行为和“汉jian”也没什么不一样。吴南海过去常听人说过:外国人到中国来,原本是老老实实的。都是一群讨好的“汉jian”给带坏。虽然偏颇,却不无道理。

        “这个,再议,再议。”吴南海硬不下这心肠。

        王田见吴南海脸上阴晴不定,不知道哪里说错了话,闭口不言了。

        吴南海想了一下,问:“你说一亩才能收千把斤?”他不信。这东西他下乡实习的时候就知道,农民随便种种也能收二三千斤一亩。

        王田说:“也就第一年能收二千多斤,然后一年比一年少了。少得只有八九百斤的。”

        “不可能吧……”

        法石禄却点点头,提醒他:“病毒感染。”

        “对,对。我居然忘记了。”吴南海一脸惭愧。这是很基本的知识,他居然忘记了一干二净。

        红薯,也包括马铃薯之类的薯类作物,长期采用无性繁殖,在生长、储存过程中会感染多种病毒。病毒会在薯块或者薯苗内不断累积,引起种性严重退化,品质变劣,产量大幅度下降。减产幅度在30~70以上。

        957年秋收时节的,**县搞出了当时全国第一的红薯“高产量纪录”:马牧乡汾明农业社红薯亩产量550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