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节 蚕丝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三节 蚕丝 (3 / 3)
        “你们缫出来得丝又卖到哪里?”

        “专门有收丝的丝行。生丝一出来,收购生丝的“丝客人,就到市镇上来了。”王四娘说生丝的行情随行就市,但是普通生丝常年都在每担都在三四十两银子以上。从万历年以来,生丝和丝织品大量外销,生丝的行情不断上涨,虽然某些年份不景气,大多数年份经营丝业依然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

        “喔”赵引弓点头”“你倒再说说丝行看,也要领牙帖,也有同业公所?”

        ,“听说也是一样的。不过奴婢平常只碰得到平乡来的“丝客人”内中的具体情形就不大知道了。”

        王四娘说:有的丝行的“丝客人”也经手放债,蚕农可以向他们借贷,到新丝出来之后再用生丝还债。看似手续简便,实则还债的时候生丝估价很低,蚕农非常吃亏。

        在盘录蚕农上”“丝客人”并不比茧行仁慈或者有信义。但是蚕茧一旦缫成新丝也有时间的限制,生丝放久了容易发黄,丝客人若是故意拖延时间,固然能够杀蚕农的价,但是生丝收到之后留给他自己的销售时间也短了。所以故意延期杀价这样的事情就很少见。蚕农多少能得些实惠。

        ,“丝行的生丝最后卖到何处去?”

        ,“大多是卖给各个织造作坊,也有发卖给外地客人。”

        ,“本地的织造的绸缎多吗?”

        ,“回禀老爷,如何不多?”王四娘笑着说”“旁得不说,光这城里的东府西府,外加两个织染局,每年额定的袍服料就要几千匹。这还不算其他的名目。合起来,每年光进贡的绸料就要上万匹了。”

        东西两府这个名称引起了他的注意,蔡实见他面lù疑huò,赶紧解释道:,“是朝廷设在杭州的织造府。就在普济桥东。里面织造的绸缎都是供应内用的。”两个染织局同样是官办的大作坊,规模很大。

        赵引弓问:“你可会织绸?”

        ,“奴婢不会,织造绸缎专有工匠,不是父子也是师徒,不是奴婢这样的乡下人能会得。”

        “你们先下去吧。过些日子必有用到你们的地方。”赵引弓说着又对别旺才说道:,“这几个孩子一并收入义sī念书。”@。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