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四章 (1 / 3)
但国历史最大的逆转发生在清朝,清朝对国最大的一个影响,可能也是剃发。
在“剃发令”下达之前,江南各地乡绅为了自保,纷纷竖起“顺民”之旗,坐视亡国而不顾。“吴地民风柔弱,飞檄可定,勿须兵锋大举”。这句话水分不是太大,一向生活安逸的江南民众经扬州十日后确实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对抵抗后的屠杀后果极为恐惧。
但“剃发令”一下,天下哗然,“民风柔弱”的江南民众燃起了熊熊的反抗烈火,使清朝统治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剃发”之所以触及了民众最敏感的神经,是因为百姓并不介意改朝换代,不介意金殿坐的皇帝是谁,只要不受干扰地活着,国依然是国。但剃发令却令民众如梦大醒,意识到清朝不仅要征发赋税,还要改变他们维持了千年的风俗习惯,毁灭他们的化传统。
简单地说,民众起初“因保头颅而柔顺如羊”,是因为他们不愿为昏庸、腐败的明廷拼命,之后“为保其发而奋起如虎”,则是为了维护民族尊严,祖宗传统。
一番英勇悲壮的抵抗。一番腥风血雨的屠杀,靠杀戮推行下去的剃发令得以维持,但却成了民众心抹不去的痛苦。“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苟活不如死”。便是积郁在人们心的愤怒和沉痛。
而这怒火再次因为明军的崛起而熊熊燃烧起来,一有机会,一看到希望,江南民众便头蒙白布、或裹巾以迎王师,皆以金钱鼠尾为耻,即便是胥吏也有此心。
王师,天子的军队;国家的军队。只要是汉人的军队,前来攻掠,都称王师。江南民众并不是第一次遇到。可除了张煌言的部队,那些“王师”的纪律可并不敢恭维。郑成功组织长江之役,更令不少人看到打着复明旗号的“王师”在自己的家乡演出了一场“筹粮征饷,纵兵大掠,露刃如麻,万夫罹凶”的惨剧。
如今,王师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师。不仅不害民劫掠。还有惠民之政,待民之优。攻克一地。光复一城,买卖公平,秩序井然,又有开库赈济、迁民避害之举,足令民众放心、安心。
增援陆军抵达长江口崇明岛外的长兴、横沙二岛。休整两天后,会同海军陆战队登陆进攻崇明。一万两千名精锐士兵,又有水师炮兵拆下舰炮助阵,崇明岛民众也积极支持。知县惶惶不安,令游击死命防守。
炮声隆隆,明军攻势如潮,一天之内先后攻取县城外土城三座,击毙游击,使县城完全孤立。知县尚不死心,又强令全县男女都城守卫,负隅顽抗。
但人心思变,城内守军因主将被斩而丧失斗志,与明军暗通声息,夜半开城,使明军轻松入城。知县见大势已去,逃回县衙自缢,终结了为清廷尽忠的短暂一生。
崇明岛不仅控遏长江出海口,而且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有鱼米之乡称谓,远不是舟山的荒芜可。明军夺取此岛,只要善加经营,不仅可解决粮食问题,还有丰富的鱼虾鳖蟹可补充营养,更可以借舟师之利,向周边的海、太仓、海门等地攻掠。
张浩坐在县衙内,翻看着书,虽然不耻清朝崇明县令不识大义,甘为鞑虏殉葬的行为,却还是很赞赏他的治政之举。有借鉴,有采纳,有纠正,有改进,他开始提笔整理自己的治岛之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