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 格物演示课 (2 / 3)
万历轻轻一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向众人揭示了一个运用两地月影夹角差来粗略求取月亮距离的方法,他暂时没有引入地球弧度问题,这样就显得数学上的难度很小了,众人稍一思索,很快便明白了其中道理,忍不住交头接耳议论起来。
接下来,万历又举了个打雷闪电的的问题。
问众人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
对于这个问题,众人的的观点就很难一致了,万历再次给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测试声音速度的方法。
随后,万历列举了自由落体,水的浮力等一系列现象,与众人一同分析其中的种种情况,并都以计算式进行了简单推导。
课上到这里,万历没有再继续讲下去,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就今日所见所学写一篇心得,不要互相讨论,各自独立完成。
这堂为时很短的演示课,给在座每个人都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那些在后世人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的粗浅道理,此刻却深深震撼了这些士子们的心灵。
就连宽心在听完这堂课后,心中都似乎有所明悟。
古代东西方的传统世界观中,都没有将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精神严格地区分开来。东西方的先哲都曾提出过类似于天人合一的理论,往往将遇到的各种现象统合在一起进行思考。
而华夏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就已经将重点放在了治国理政之上,而将研究自然现象放在其次。在实现大一统后,随着最为关注社会治理、道德伦理的儒家的最终胜出,也就再无可能引起社会主流的足够重视。
即便是观察到一些奇特现象,如特殊天象、变异物种等,人们也往往只会将其整合到现成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去,并强行将之引申附会到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上去。
如在后世常被人们视作钻研学问之道的格物致知,源于八目:“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儒家在提出这个概念后,其真实意义在随后的一千多年里一直争论不休,但整句话的完整含义是很明显的:无论你怎么穷究物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阳明先生才会格不下去,才会要想方设法提出致良知的新思路。
在万历看来,格物致知的“格”应该对应于后世哲学思想中的方法论,“物”也需要根据其属性分门别类,至于“知”则同样具有不同类别与层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