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01 (1 / 2)
蓝氏,也就是从前的罗氏,她也是闻着、摸着药材长大的,在三清堂与罗家药庐里,都曾见过无数人分药和碾药,却不曾见过一人能做到夏暖燕这般熟练。就算几十年的老伙计,也做不到眼睛完全不看、手一摸药材的形状和触感就随意丢出,瞬息间就丢出去几十上百下,从头至尾,没丢错过哪怕一次。
默默看了一会儿,蓝氏就开始擦眼泪了:“闺女,你这得练了多久才能练成这样?从前有人逼着你做这些事吗?都是娘害了你,娘自己命不好,带累着你受了多少委屈。这些年你吃苦了……”说着泣不成声。
夏止是委屈这么简单,夏止是这些年吃苦了,夏暖燕因为她娘离不开罗家,也跟着被罗家精神绑架了,还被带累着丢过一回性命呢!可是,这些前尘旧事统统被“孟婆汤”洗去了,连带她曾经心怀的悲伤与怨愤,统统都被那一碗似苦还甜的药汤给洗干净了。
所以她现在只是一边分药不止,一边带着恬静的微笑,轻声宽慰母亲道:“别提这些了,从前是没现在过的如意,不过从前的那些事,女儿都不大记得了。在乡下住的时候只是稍微累了一点儿,却练得一副好体魄,后来还拜了个师父学了武艺,寻常千金小姐哪儿有这等机缘?这也算因祸得福了,如今时逢乱世,有一身武艺傍身,人也多些底气。”
“你还习武?”蓝氏诧异。
“是呀,”夏暖燕点头道,“若不是我种过地流过汗,也挺不过习武之时的那些琐碎磨人的基本功。后来被娘接去住,女儿心中非常欢喜,只是夏阜一家人不好,现在因果报应应在他家身上,咱们就算不幸灾乐祸,也要念一声阿弥陀佛。再后来住在罗家……我也没吃多少苦,老太太还是疼我的,又有亲舅舅帮衬,能苦到哪里去,所以母亲不必为我感到愧疚。现在咱们多好呀,什么都变好了,过去的事就不提了。”
她的劝慰全都发自内心,不是敷衍客套的话,蓝氏本来听得连连点头,含泪欣慰,可旋即越过夏暖燕纤细的肩头,不知是看见了什么,突然“哇”地一下大哭出声,冷不丁吓了夏暖燕一跳,回头询问道:“怎么了,出了什么事,娘?”
月色如练,一对聚少离多的母女月下交心。
大颗大颗的泪珠子砸落,蓝氏指着夏暖燕的左手手心,泣声问:“那个是怎么弄出来的?这样深的一道伤口,一定很疼?”
夏暖燕经她提醒,才注意起自己手心这条寸许长的浅疤,据青儿说,这条疤是在清园里弄伤的,全部都是孟瑄的错因为他没看好她才让她烫伤自己。夏暖燕自己倒不觉得怎样,祛疤之法也有几种,只是还没腾出手来弄,于是她哄母亲说:“早就不疼了,而且老辈人不是常说,手心儿有痣聪明,手心儿有疤福长,我倒觉得带着挺好呢。”
蓝氏听她这样劝慰,泪水落得更急了,夏暖燕只好停止分药,静等她哭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又劝道:“母亲现在是二重身,大喜大悲都不利于胎息,您就算不为自己想,也好歹为肚里的孩子想着些。您和聂叔叔都不是年少的人了,这一胎对你们非常重要。”聂淳虽然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可他也是一个男人,不可能完全不在乎子嗣之事。若是这一胎可以顺利生产,聂淳会金盆洗手,从他的黑道事务中彻底脱身出来也说不定。
蓝氏的一双羊脂白玉的素手,交叠着搁在她大幅凸出的腹部,面上笼着一层做母亲的女人特有的月白光晕,只是,担忧的语气里仍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道:“现在说这些还早,能否平安生出来,还是未知之数呢。”
她本就对早几年时对夏暖燕这个女儿的不闻不问而愧疚,尤其是那时她就如鬼迷心窍一般,一心扑到那个夏阜身上,予取予求地全奉献给那家人,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亲生女儿。
她一心想跟夏阜全家组成一个圆满家庭,直到少了一块“孩子”拼图时,才想起女儿夏暖燕来。从农庄上将女儿接来,也完全是为了拉拢夏阜的心,等夏阜一走,她心灰意懒之余,也没心情管女儿的事,往娘家一丢就走了。彼时的罗家人也不再理论这个小女孩儿会影响她娘的“清誉”,也就呵呵一笑收下了。
可罗东府这个地方有多难呆,里面的人上至赵氏董氏、下至丁熔家的等仆役说话有多难听,当家的二太太孙氏有多刻薄寡恩,蓝氏她是亲身体验过一两年的,又怎么可能想不到,一个正儿八经的姑太太,在生母大柴老夫人存世时都觉得罗家难住,更遑论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表小姐。十岁幼龄,寄人篱下,又没半个知冷知热的长辈看顾,几年住下来,有多艰难可想而知。
然而一向以丈夫为中心轴转动的蓝氏,自从缺了“轴心”之后,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转好了,又岂能顾上身后揪着她衣角的小女儿往哪儿转。当时的她真就像鬼附体一样,嫁了夏阜之后,生活的重心全系在那个男人身上。汤嬷嬷绩姑娘等外人,都私下里悄悄劝她,俗语道“财不露白”,适当收敛一些,带着夏阜一家过些略清贫的日子,一则是细水流长的意思,二则可以试试他们的心,是不是正经过日子的心。可是她完全不听,连先父的几件生前爱物也跟夏阜一起品鉴,最后吃了大亏,什么都没了。
她以为这辈子就完了,打算住在三清观了此残生,谁知清净地也有不清净的时候。
却说皇帝朱元璋的的侄子朱守谦,是唯一一个非皇子的明朝藩王,封靖江王,就藩桂林。但就藩仅三年就坏了事,被皇帝废为庶人,安置到凤阳种田。朱守谦在那里怨声载道,曾作怨诗:“不恋车马之嬉游,住茅檐之矮屋,忘金饰之高楼,惟努力于田丘,甘心老死于桑林。”
皇帝从锦衣卫口中听说了这首诗,大怒,从此不喜爱这个侄子。七年后勉强复了朱守谦的爵位,徙镇到云南去,不久有人进谗,老皇帝二话不说就二废了朱守谦,囚于京师。不久之后朱守谦死于狱中,老皇帝又悔不当初起来,想起他早年战死的大哥只留了这一脉骨血,再想起侄儿朱守谦从五六岁就绕在膝下唤“叔爹”,老皇帝就老泪纵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