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七章尖端启动器 (1 / 3)
思想复刻之所以可以被发明,是和史蒂芬博士等人发现人类做出决定的机制有关的,涉及人类的意志。在大脑神经元网络中,我们发现了思维做出判断的机制,并且能够对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林峰知道把人类思维做出判断的过程与计算机是作一个类比,从外界输入数据,计算,最后给出结果。
如果林峰得猜测没错的话,现在可以把计算过程省略,直接给出结果。当某个信息进入大脑时,通过对神经元网络的某一部分施加影响,我们可以使大脑不经思维就做出判断,相信这个信息为真。
史蒂芬博士又给林峰补充这一机器的信念中心,哈拉克丝的行星防御理事会面壁计划听证会决定,把思想复刻作为一种公共设施的东西对社会开放,叫做信念中心。
它的命题只限一个,就是对战争胜利的信念,愿意借助思想复刻获得这种信念的人,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在严格监督下都可以使用这个设施,但是使用范围仅限于太空军。
思想复刻机器就是强制性植入某个信念。帆帆之前也和林峰说过这种想法,没有实现的途径,现在史蒂芬博士的帮助下,看来有待实践。
这种思想植入式实验变成一种可实现的事。尽管这违反人伦,但是在夸张极致的思想实验背景下,会引发更深刻的思考。
倘若现实中这类思想植入机器真被发明出来,那么人类会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想去用它的,一类是不去用它的。
想用它的人理由千奇百怪,然而大部分的理由和机器发明人的初衷没有关系。不想用它的人,理由趋于同一:不想被外界强制影响自己独立的判断。简单说来就是不想成为某个思想的奴隶。
哈拉克丝将年轻的士兵们被植入人类必胜的信念后,他们可以从迷茫中挣脱出来,整个人重新换发了光彩。士兵们这种感觉非常好的状态,若同样归结为是被一种思想奴役的状态,那是一种理想的、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奴役,大众更乐意接受。
帆帆也同意,诸如各种精神信仰,政治信仰,宗教膜拜,群因效应等等,都表现出某种思想奴役特征。这个话题恐怕太宽泛了。除史蒂芬博士之外,每个学者有能提出自己的思考角度,有学者提出这些年技艺越来越得到重视,认为这些学过自由技艺的群体具备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而拥有这些能力越不容易被奴役。
不过,这些学者为何非要强调不容易被“奴役”,似乎被奴役是一种很不幸的事。
史蒂芬博士又拿催眠的例子,有些人容易被催眠,听上去更容易被人操控。然而在医学界,催眠术不是随意逗笑的事情。
医学领域还开始使用催眠止疼,而近年来催眠术则用于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创伤。那么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容易被催眠的人岂不是更有利于治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