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去媚香楼
媚香楼,既是李贞丽和李香君住的整个院子的名称,也是院子里面的临河的一幢楼的名称。远望过去,院墙内花木扶疏,一棵高高的杏树上,竟有两支树枝穿过了院墙,杏花开在了河上,正应了那句诗:“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派南国的旖旎风光!
一行人下了船,宋三儿抢先去叫门。这扇门一叫就开,原来里面有李贞丽的两个小使唤丫头,一个叫做春兰,一个叫做秋菊的正在等候他们。春兰开了门,秋菊便飞也似地跑回去给贞丽报信。
他们刚沿着花园的小径没有走几步,就听见李贞丽人影儿没到声儿先到:“哎哟,各位相公光临,贞丽真是三生有幸,媚香楼蓬荜生辉呀。快进客厅休息、待茶。”
李贞丽和李香君从荼蘼花架后面转出来。宋三平看这李贞丽,二十五六的年纪,艳似牡丹,满面春色,笑着迎了过来。人漂亮,会说话,怪不得在这秦淮河上,经十年之久,艳名不衰。再看后面还有点儿稚嫩的李香君,一片淡雅,正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意境。心里想:难怪侯朝宗像着了迷似的,有事没事的,三天两头地往这里跑。
李贞丽和李香君向秀才们道了万福,把他们让进客厅。几位落坐,丫鬟献茶。陈定生对顾子方说:“你和郑森的管家说好了吗?郑森一定会来?”
“说好了,”顾子方说,“管家说了,郑森一准儿会到。如果郑公子来不了,他多晚都会派人来给我送信,不会误事的。郑森名将世家,治家如治军,管家说话,绝对可以相信。”
“这个郑森,虽然和我交往不多,却是一丝儿纨绔的气息都没有,”黄太冲说,“牧老对我说过,他的父亲把他送到南京国子监读书,拜牧老为师,他从小在日本长大,发蒙较晚,但是为了补上学业,读书很是刻苦。他的父亲福建泉州总兵官郑芝龙,想用钱贿赂考官,给他买个状元,被他拒绝。牧老对他很是器重呢。”
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个时候,前门的老院公老报,郑森公子到。李贞丽忙说有请,四位公子也出客厅相迎。
这个时候的郑森,就是中国历史上为中国**的赫赫有名的郑成功,只有二十岁出头。一身文士打扮,谦谦君子,完全看不出来是一个福建王,实力雄厚的藩镇的长子。可是两个随从就不同了,虽然穿的是一般仆役的衣服,手里也没有兵刃,凸胸收腹,英气十足,一看就是两个家将,肩负着保卫主人的重任。
郑森一看见四个复社朋友降阶相迎,赶紧抱拳,长揖到地:“各位仁兄,小弟来晚了,告罪告罪。”
大家一起进了客厅,重新见过礼。这些人里面,郑森的年纪最轻,对各位仁兄执礼甚恭,一点骄狂之气都没有,他说道:“这些天我到镇江看望家叔,回来听家人说三平兄大难得救,实在是令人高兴。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三平兄,您的福气,以后是要分一些给我们的呀。”
宋三平说:“这不是吗?虽然不是我成心的,可是总还算是装神弄鬼一次,骗得徐青君和阮圆海六百两银子,供大家聚会之用,也算得是小小福气,大家分享吧。”
在座的各位一阵哄堂大笑,气氛便变得轻松、热闹来了。
这个时候把守后门的丫鬟春兰来报,钱牧斋和柳夫人来了。
众人赶紧一窝蜂地出了客厅,李贞丽拉着李香君紧走两步,走在众人前面,赶到后门去迎接钱老爷伉俪。
钱牧斋和柳如是带着小厮钱贵和使女迎春,已经从船舱里走上了小码头。柳如是是一身文士打扮,出来见男人朋友,她往往都是这样的装束,并且让人叫她河东君,以文士互相称呼。李贞丽和李香君给他们道了万福,把他们迎进后门,和迎接他们的众人见过礼,一起进入客厅。
众人进了客厅,重新见礼之后,落座。丫鬟们献茶毕,宋三平站起来,对钱牧斋一连打了三个躬,说道:“晚生不慎落水,蒙牧老大人亲往祭奠,感激不尽,实在惭愧无地。又蒙河东君光临,晚生实在是三生有幸。”
“坐着坐着,”河东君摇着手里的折扇说着,“见过礼就行了,大家都是自己人,没有那么多礼数。三平,你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
说完,上下打量了一遍宋三平。呀!柳如是吃了一惊,她从不到十岁被当作‘瘦马’卖入娼家,后来又流落江湖,几经波折,到现在已经十好几年了。可以说是阅男人无数,从来没有见过这样飘逸潇洒,而且浑身散发一种英武之气的年轻男人。她不由得浑身一震,心旌动摇起来。啊,世间上还有这样的男人?我柳如是要不是今天能在这里见到这个男人,那不是太孤陋寡闻,辜负这顶江南群芳之首的桂冠了吗?
“河东君说笑了,”宋三平看见男装的柳如是,也是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她是妩媚中见潇洒,把女人的美丽和男人的潇洒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超乎一般男女之美,令人不得不仰视的境界,“小生命贱,阎王爷不要,又给赶回来了。”
凡是有柳如是出席的场合,她是必然的主角。她的一般书生的装束一点也掩盖不了她的绝世美丽,在谈吐、见识方面,更是在一般的文人骚客之上。钱牧斋在她的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是望着她,不断点头,说“是呀,是呀”,享受着‘这天下第一尤物是我的’,那种骄傲的存在感。
“三平,”柳如是说,“我听定生他们说,你在昏迷中得到了异人的指点,醒来之后,水平大为不同,这倒应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那句话。你给我们说说看,有什么奇遇?”
宋三平的脑子在飞快地转着。从他穿越到明末的秦淮河畔,他就想把他在三百多年后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研究心得,用在现在的民族危亡的关头,做出一番力挽狂澜,使自己的民族免于沦亡的大事业。这是一个伟大、艰巨的事业,要发动千千万万的百姓,特别是要形成一支思想清楚,意志坚定的骨干队伍。这就要求,要建立并且大力宣传一种挽救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中心思想。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