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十二节 大兴水利 (2 / 3)
史班刚好骑马路过他这里,不禁笑道,
“你们看那些集市里休闲的客人,两年前他们都是吃不到饭的流民!跟着五源谷干了两年,如今天天有肉吃,天天有酒喝!”
那汉子看得出身,倒没注意身边。突然看到太平王,吓了一跳。听史班把话说完,愣了愣,他眼睛就直了,看着黑色大马上随和的太平王,壮着胆子问道,
“大王,这真是农家人?怎么能都过这舒服日子呢,身子不给懒坏了?还怎么干活?不多种点粮食,又哪来舒服日子?”
史班听得一愣,没想到世上还有“怕日子太舒服”这种话,笑着摇了摇头,只有耐心和他解释。史班想让更多人听到自己的话,声音就大了些,
“人是用来使用机器和创造机器的,不是埋头死干的。以后我们会有水车,耧车,收割机,风车,人是操作这些机械的。总之,只要守纪律好好干,一个人收一万斤粮食也不是难事,大家都能过好日子!”
实际上,同样的施肥方式下,中国式的精耕细作在亩均产量上更高,现代机械化大生产农业在人均产量上更高,按照一些老农的观点,用畜力机械种田那是糟蹋地。也只有在琼州府这种地广人稀的地方,才给了穿越者推广畜力种植的空间,要是在人口密集的湖广,就算穿越者发明了这些机器,也没有足够的土地给他们糟蹋。
一万斤粮食?按琼州府府城现在二两一石的粮价,这就是一百两还多。当然,寻常年头米价要低得多,但那也绝对是一个农户没得到过的财富。按史班的想法,一年两季,每季亩产一百五十公斤,十五亩就能年产一万斤。大量使用畜力机械的话,一个农民绝对可以照看十五亩以上的田地。但这话听在农民的耳里,就是从来不曾有的豪言壮语了。
附近的农夫们心里倒是不信这话的,只觉得大王气势过人,但口上不敢怠慢,赶紧答应了。惹得队伍前后的农民纷纷侧目,使劲来问大王说了什么?
队伍到了昌化江渡口,农垦大军列起了队伍,摆渡过河。过了河再走三十里就是目的地浮水滩了。浮水滩长宽七十多里,位于昌化江南面,昌化江支流七差河穿过其间,在这个时代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湿地,甚至还有鳄鱼这种东西。但在海南长大的史班知道,这地方后世非常肥沃,是海南西部重要的农垦基地。
看着浩浩荡荡的开荒大军,史班不禁又想起了当初在五源谷开荒的情景。如今有了三千多人手,史班手上银子也够,规划自然长远了些。七差河上要建起分水堰,将七差河的水从河道里分到灌溉渠。湿地里要修建干支渠水力灌溉网,在外围建起堤坝排出积水,开垦出五万亩新田。
穿越者的南海国是最重视工商业的政权,开垦田地提供粮食,终究是为了建设道路市镇,发展工商业。未来一两年内,开垦大军将在这里落地生根,建起村落和道路,更重要的,修建一座能容纳千余人的集镇。届时将北部密集地区的人口迁移一部分过来,扩大人均耕作面积,推广畜力耕作机器。
当然,这是未来一、两年的规划,而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在二月播种前,在七差河靠近昌化江的地方修建一个小型分水堰,同时筑堤排水,抢出五千亩的新田种下一季早稻。最快速度缓解缺粮的局面。
史班站在一片高地上,看到农垦大军按分好的队列,在湿地外围搭起了茅草屋子,放下了心。又看见远处赵谷带着两部马车,在几十个士兵的护卫慢慢开了过来。
赵谷和运箱子的马队交待了几句,单马骑了过来,到了山下狠狠一勒马绳,把那马催得人立而起,将前蹄重重踏在了地上。见自己的骑术又有进步,赵谷得意地一笑,安抚了下胯下骏马,跳下马,上山跟史班报告,
“师父,西王那两万两银子,谷里还剩一万一千两,东王这次拿来的两万两封在了谷里。按您说的,我运来了五千两,谷里还有两万六千两。”
史班点了点头,又道,“这个月每个农夫的五钱银子,先发了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