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五章 新的征程 (2 / 4)
台下有儒生问起被掳入贼中百姓的情况,曾国华:“其掳入贼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银满五两而不献贼者即行斩首。男日给米一合,驱之临阵向前,驱之筑城浚濠。妇人日给米一合,驱之登陴守夜,驱之运米挑煤。妇女而不肯解脚者,则立斩其足以示众妇。船户而阴谋逃归者,则倒抬其尸以示众船。”
听了这话,点将台下的众人皆惊,曾国华大声:“粤匪自处于安富尊荣,而视我两湖三江被胁之人曾犬豕牛马之不若。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最可恨的是,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孟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倘有血性男,号召义旅,助我征剿”。
曾国华自己讲得情绪激昂、唾沫横飞,那几个书生营官听到“孔孟之所痛哭于九原”,也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即飞奔南京杀了洪秀全和杨秀清,但台下那些脸上带着皱纹的农民乡勇,并没有热血沸腾,反而面带麻木的表情,呆呆望着曾国华,默不作声。
吴应熊正想要话,此时,曾国荃咳嗽了一声,用严峻的目光横扫了一下全场的勇丁,道:“弟兄们,我来几句,你们为什么要投军?我看无外乎两点,一是混口饭吃,上战场杀敌立军功,升官发财,光宗耀祖,为妻儿女谋福;二是不再受人欺负,死也要死得值得。←百度搜索→这年头,死比活要容易!大家想一想,现在长江流域满眼瓦砾,遍地白骨,江南很多地方,二三十里地都不见人烟,皖南地区道殣相望,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了饿殍,江西数百里,不闻鸡犬声,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惟见饿民僵毙于道,市人肉已相食。我们投军,就没人再敢随便欺负咱们,我们有枪有炮,就可以抢粮抢钱抢地盘。”
曾国荃对湘勇讲话,一副衡阳土话的腔调,他没有用曾国华那样文绉绉的语言,也不讲修身齐家之类的大话,而是农民们都听得懂的大白话,台下的乡勇们纷纷议论,窃窃私语:“曾大人这讲的都是大实话,我们冒死投军,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求官发财么?”
“抢粮抢钱抢地盘!”
“他娘的,还要抢女人!”
吴应熊默默听着这些议论,没有话,他不是一个空想家,也不是一个卫道士,他知道,正所谓“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生逢太平天国这样的乱世,曾国荃这样直接的鼓动,也许更有效果,人家拿性命去拼,当然是为了生存和功名利禄。
曾国荃讲完话,让吴应熊也讲两句,吴应熊没有推迟,他想了想,对着台下的湘勇们:“我年纪虽然,但也听过战场的残酷,所以对我们湘军而言,团结是首要的。我爹过,到了战场,我们就都是自家兄弟,就像自家兄弟打架,我们要互相帮忙,伸出援手,不帮忙自顾逃命的人,那就是不能入祖坟的孬种。刚才我九叔也了,投了军,‘死比活要容易’,所以兄弟们最要紧的是团结,大家互相帮忙,活下来!”
台下的湘勇们听了吴应熊的话,觉得很有理,纷纷表示出了家门就都是兄弟,在外好照应。
等到分人的时候,吴应熊主动对曾国华和曾国荃:“六叔、九叔,对侄而言,兵不在多,正规编制,一营要八百人,所以,你们给我四百人就行,这样你们一人就可带一营兵。”
“多少?四百?一个营怎么也得五百人啊。”曾国华见吴应熊一脸自信,道:“贤侄,行军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
“四百就足够了,只不过我的兵都要用火器。”吴应熊,他想在路上训练一支自己的洋枪队。
“反正你精通使用洋人的火器,就按你的办。”曾国荃对吴应熊还有点信心,:“不过,我们这些湘勇里,用火器的都是体格比较弱的年轻人。”
“九叔放心,侄儿觉得年轻好,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你们就把最弱的年轻人都给我吧。”吴应熊胸有成竹回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