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97章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1 / 3)
长沙有堵胤锡,基本用不着李致远担心,他开始考虑其他事情。
首要考虑的就是他的军队,要为部下向崇祯皇帝和朝廷报捷请功,以抚慰军心。
长沙既已收复,李致远偏沅巡抚的大驾和他数万大军也到了湖广,可他手下部将严格说起来还是无官无职。
不让手下兄弟们看到好处,怎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这年头能看到的好处自然就是加官进爵和银子。
这些人都属于李致远作为巡抚自行募集的兵,算是标兵,但还没有给予朝廷正式的官职。
说起来,大明现在的军事体制很复杂,论兵制,分为卫所制和营兵制。
卫所制是太祖皇帝依据隋唐时代的府兵制而创立的,明初即在全国的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
一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最高长官称为指挥使,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卫所都是直属于朝廷的五军都督府,有左都督(正一品),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一省最高的军事机构为都指挥使司,下辖数个卫所。
都指挥使司有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等官职,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高级军官都不世袭,由朝廷从世袭军官中升任或从武举人中任命。
卫有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卫镇抚(从五品)等官职,自卫指挥使以下军官则都是世袭。
为了维持卫所制的运行,自然要有一定数量的军户,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军户负担很重,生活困难,军籍比贱籍好不了多少,明朝中期以后就有大量军户逃亡,卫所兵严重不足。
军户的逃亡,除生活上的因素外,与其社会位的低落亦有关,明初因需要武力,故较重视军人,其后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军人地位就大为降低。
卫所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兵营,也不是战时组织,卫所军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战时由朝廷临时调兵遣将,兵将分离,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明初这种军事制度不久便因边患的日益加剧而改变,临时性的调兵遣将逐渐变成常规制度。
自宣德以后,开始在边疆要地设置总兵,总兵官取代原来都指挥使的地位,成为地方最高武职官员,明朝的军事制度发生根本变化,这种制度可以称为营兵制,营兵最初的来源即是从卫所官中抽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