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章 铁骨金翰林 (1 / 7)
毕懋康十分惊奇,“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此句出自自己的《军器图说》一,按理说,这个李知县年纪轻轻,应该是没法看到这本的。
可他又的的确确说出了这句自己深有体会、有感而发的话,这令他百思不得其解。其实现在出身行伍的人并不很重视火器,由于工匠的问题,如今大明所产的火器、火药质量很差,用于战场时,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现在重视火器的人越来越少了,别说毕懋康自己发明的自生火铳(即现代所说的燧发枪)没得到重视推广,北方的军队连鸟枪都不愿意用,所用的火器大部分还是三眼铳。
想当年戚家军之所以威震天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火器犀利,如今反倒不如从前了。
他费尽心思研究中外各种火器火炮,发明了自生火铳,又写成了包罗多种火器、火炮、军械的《军器图说》,可除了圣上曾下令制成几件武刚车、神飞炮,之后就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让他一度心灰意冷。
如今听闻李致远说出自己的这句“名言”,毕懋康不禁有知音相见恨晚之感。
这些年《军器图说》不被人看重,自生火铳也没人制造使用,这让他都有些怀疑自己的那句“名言”是不是说错了。
现在有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让已经七十有余的毕懋康心情有些激动,差点就要拉着这个李知县与他共论火器了。
但是待毕懋康冷静下来细细思索一番后,又有些犹豫,毕竟火器犀利,乃国家重要的杀器,是不是该告知他一个小小的婺源知县呢?
犹豫半晌,毕懋康才问道“李知县,恕老夫直言,你作为小小的婺源知县,就算是知晓火器犀利,又能如何呢?”
李致远道“不瞒毕公,晚生来徽州之前,已向南京的史阁部建言,要去婺源编练乡勇,史阁部也准了在下所请,还让徽宁道的张副使拨给在下部分军械、火器。”
“然而张副使毕竟也只能拨给在下少量的火器,且如今官造火器质量犹为低劣,晚生又深知火器之犀利,也知道如今火器低劣的原因主要在于工匠制度极不合理。”
“若是能集合工匠自造火器,将来无论是抵御在湖广江西的张献忠贼军,还是万一不幸被在下言中抵抗建奴铁骑,必能事半功倍。”
“再说了,”李致远话头一转,自信满满地道“晚生如今的确是个小小的知县,可天下纷乱,机会也就多了,晚生未必就一直是个小小知县啊。”
毕懋康仔细思索了一番,觉得这个李知县所说的确颇有道理,此人见识不凡,胆识过人,在乱世之中确实很容易就功成名就,建立一番事业也未必不可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