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新战役的谋划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新战役的谋划 (1 / 3)
        上将军衔的获取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线总司令的接任,令楚思南在欣喜地同时,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次毕竟同当初的北方战役不同,那时候,他仅仅是指挥着二十余万人的部队作战,而今呢,这二十万的前面添了一个“一”,变成了一百二十万。

        百万大军,这可是一个规模空前庞大的作战部队,而他所要面对的敌人,则几乎是德军东线战场全部兵力的四分之三 ̄ ̄右翼方向的中央集群、正面的B集团军群、南方的A集团军群。而从目前来看,南方的A集团军群对楚思南的威胁最为严重,他们在科尔尼科沃方向所发起的攻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包围圈。而在正面方向,B集团军群短期内看起来不会有什么举动,但是这却不能成为掉以轻心的理由。至于说来自中央集群的威胁,楚思南倒是还不太担心,毕竟在那个方向上,西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同样实力雄厚,他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南线战事做出策应。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指挥部,楚思南会同朱可夫、崔可夫、梅列茨科夫以及大批的战役部队参谋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磋商,经过这次磋商,楚思南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原有的各个方面军基础上,按照目前的战场情况,对所有参战部队进行了新的组编。

        其具体组编内容如下:

        第一,对朱可夫原来所率领的顿河方面军实施改编,组构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一集群。其下属各部队按照兵种,划分为三大兵团,即第一近卫步兵兵团、第五坦克兵团、第二十一炮兵兵团。这一方面的改编,是按照朱可夫地要求实施的,按照他的说法,这样部队编制,更有利于兵种的统一调度与各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兵种作战优势。

        而在今后的作战目标安排上,朱可夫的第一战役集群将以斯大林格勒城内以及郊区的德军为目标,他们将在今后的一到两个月时间内。将所有盘踞在斯大林格勒近、远郊的德军部队向城区内压缩,与此同时。利用强大地防空兵火力以及航空部队,尽可能的截断该部德军地空中支援。

        为了增强第一战役集群的突击能力。楚思南亲自下令,从镇守在伏尔加河东岸地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炮兵部队中,抽调两个炮兵师充实到朱可夫的部队中去,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大炮兵作战的威力。

        经此一来,朱可夫的第一战役集群将拥有一只空前庞大的炮兵力量,其炮兵兵团拥有各式火炮、火箭炮、迫击炮两千二百余门,仅仅是威力强大的喀秋莎火箭炮的数量。就超过了三百门。

        第二,针对梅列茨科夫所率领地伏尔加河方面军,楚思南下令,将其改编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战役集群,其具体的改编方式与朱可夫兵团相同。

        而在进攻方向上,梅列茨科夫兵团则恰好与朱可夫兵团相反。他们的进攻方向在外围。从本月起,梅列茨科夫兵团将在阻击德军南线兵力的同时,全力沿顿河向西突进。并力图夺取罗斯托夫、伏罗西洛夫斯克地区,从而将德军的A集团军群阻截在高加索地区,彻底截断该支德军部队的归路。

        为了保证梅列茨科夫兵团地战斗力,楚思南下令,从朱可夫兵团中调拨第六装甲集团军南进,充实到梅列茨科夫兵团的炮兵兵团中去,以大大加强该部苏军的装甲兵团实力。

        第三,将崔可夫指挥地高加索方面军整编为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三战役集群,同时,调拨三个预备队集团军充实该部实力,其作战任务,为沿黑海沿岸地区向西北方向实施突击,争取在罗斯托夫同梅列茨科夫兵团会师,最终将德军的整个A集团军群装进口袋。

        老实说,在最初楚思南和盘托出他的计划的时候,他的三个军团司令员都吃了一惊,朱可夫、崔可夫、梅列茨科夫,以至于那些刚刚任命的兵团参谋,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最所有人看来,目前的战局条件下,最合理的做法应该是竭力保障即将到手的胜利成果,即进一步加强对斯大林格勒内围地区德军的围困,并最终力图全歼了他们。在这一阶段的战事中,寻机有限度的扩大战果是可行的,但是这个限度绝对不宜放的太大,否则,以目前苏军在该地区的兵力来说,将面临负担过重的局面。

        转过头来看楚思南的计划呢,他竟然是摆出一副同所有德军南线部队决战的姿态,要将曼施坦因的整个A集团军群一口吃掉。说实话,凭着目前的兵力,这并不是不可行,但是与之相对的,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包围圈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虽然说整个A集团军群同第六集团军相比,这其中分量前者要大的多,可是那一场仗毕竟还没有正式开打,谁能保证这个包围圈就一定能够形成?在保险与未知数之间权衡,所有人都认为先集中全力消灭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力量更为现实。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