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限儒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三章 限儒 (1 / 2)
        华夏人提到仁、义、礼、智、信,就说是儒家提出的,我就想问,儒家思想出现之前,人们就不讲仁、义、礼、智、信了么?

        准确地说,儒家只是将古人的一些言行,用仁、义、礼、智、信来概括。因此,只能说儒家明确地提倡仁、义、礼、智、信。

        当年秦汉上学时,喜爱古代文学。曾对照《老子》和《论语》等来读。

        老子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读这些话时,秦汉心中可是颇为悚惧。因为他读出了人性不断触及下限,而不是创造上限。人们从恶易,而行善难。

        他认为,老子所言天地和圣人,重视的是秩序,而不是个体的幸福荣辱;因为他们以天下万物苍生为念,是不可能细化到个体的生命。所以天地圣人才有不仁之谓,百姓才有刍狗之命。

        至于仁、智、忠、孝等,恰恰是人们有了分别心,有了人性的下限,才会提倡人性的底线和上限。

        天下大治,善于治理的大臣,我们称之为贤臣;而乱世的时候,那些为社稷抛头颅、洒热血的大臣,我们称之为忠臣。

        秦汉一向认为贤臣远胜于忠臣,只要贤臣常有,则忠臣必不常在。恰恰是贤臣被弃,才有乱世,才会出现忠臣。而忠臣,却不一定能成为贤臣。

        客观地讲,从民族感情而言,秦桧是奸臣。但对皇帝而言,他却是忠臣。至少,在皇帝眼中,他比岳飞可靠。否则,皇帝杀得就不应该是岳飞,而是秦桧了。

        更何况,无论北宋,还是南宋,打压武将本就是文臣的一致目标。

        如韩琦杀焦用的故事。(狄)青出立于子阶之下,恳魏公(韩琦)曰“焦用有军功,好儿。”魏公曰“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此岂得为好儿耶!”立青而面诛之。青甚战灼,久之,或曰“总管立久。”青乃敢退,盖惧并诛也。

        请注意最后一句,青乃敢退,盖惧并诛也。说明什么?狄青虽为大将,但地位低下,若韩琦不说话,他不敢离去,更害怕自己也被韩琦寻个理由杀掉。文武官员地位之差,如此之大。所以,狄青不敢直言焦用无辜,只能以他立功为请辞。

        后来,狄青任枢密使期间,谏官多次对狄青发难,称其家“狗生角,且数有光怪“,请求将他调出京师以便保全其声誉。如此毫无依据的事情,都能被文臣用来发难,可见文臣对武将敌视之心有多重。最终狄青郁郁而终。

        由此可见,皇帝主和,秦桧主和,唯有岳飞请战。在宋朝轻视武将的这种政治正确的主导思想下,岳飞又如何能够得到善终?

        当然,他并非是为秦桧翻案,而是就当时的政治生态,论述岳飞的悲剧性的必然。更何况,在他看来,罪人不仅是秦桧和张俊,还有至高无上的皇帝,进而言之,是封建制度的悲剧。

        然而罪责,却必须有人来担当。作为臣子,秦桧义无反顾。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