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科学的春天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6.科学的春天 (1 / 4)
        从天启二年正月开始,《自然》凭借第一期众多医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让儒生们捏着鼻子认下了简体字和这样的排版行文模式。

        他们对杂学并不大感兴趣,但是对医学还是十分有兴趣的。

        之后,《自然》上的新文章就不断涌现,没有谈论性理,但光是把事实摆出来,就已经是在挑战很多人的三观。

        《自然》第二期,讨论了物质固液气三态,以及大气压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度量衡温度。

        这一期的内容,借着上一期引发的轰动效应,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师。

        气态和气体这个概念一被提出,就引起了儒生们的广泛讨论,因为这和他们先前持有的观念完全不一样。

        此时大明认同的气这个概念,更近似于另一时空近代西方提出的以太,中国古人们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质料,以精细无形且绝对连续的姿态存在,它运动不息,不生不灭,是万物互相作用的中介。

        朱皇帝提出的气态,甚至还涉及到了真空。和大明时下的,虚空即气的观念是相抵触的。

        而气这个概念,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朱皇帝直接提出气态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就让时下的人们很难接受,连《自然》学会的西学爱好者会员们,都有很多不认同。

        不过,在接下来一系列密集的实验中,很多人都开始偏向皇帝的解释。

        影响力最大的,当然还是广宁之战后不久的京师半球实验。

        朱皇帝做了两个半球,直径约一尺,只比马德堡那个小一点,并请来一大队人马,在京师郊外当众做了一个实验。

        一大批人围在实验场上,熙熙攘攘十分热闹.有的支持皇帝,希望实验成功,更多的人则断言实验会失败。

        邓玉涵等人当众把这两个黄铜的半球壳中间垫上橡皮圈,再把两个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接着用水银真空泵把水全部抽出,使球内形成真空,最后,把气嘴上的龙头拧紧封闭,这时,周围的大气就把两个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