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衰落的北方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64.衰落的北方 (2 / 2)
        对于北方的这种现状,朱皇帝当然十分忧心。大明北方士绅地主相对南方更加反动落后的现实,无疑是加重了小冰河期旱灾造成的损失。

        在近段时间朱皇帝一直希望找出清代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原因,以解决当下的粮食问题,为此他翻阅了大量的专业论文,最终不止对清代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如何解决北方问题有了初步的思路。

        相比大明,另一时空清代,由于采取了联蒙治汉的国策,北方面临的军事压力不大,并没有什么经常性的国防工程修建,北方也没有那么多的藩王要养,初期又有了雍正的一系列的改革,人民各种负担都比大明小得多,生产积极性要比大明高不少。

        除此之外,另一时空清代无论南北,精耕细作的程度都是进一步加深,整体上复种指数大大提高,所养活的人口是靠主粮产量提升解决的。

        就拿北方来说,我大清养活增长的人口,很大程度上,所依靠的是冬小麦播种面积的大幅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两年三熟轮作制度完全确立。

        很多人都有的传统观点是,除开引进美洲作物,明清时期中国主粮播种结构变化不大。然而实际上,明清时期中国北方传统主粮播种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山东税粮征收分为夏、秋两季,夏税征麦,秋粮征粟。一直到了嘉靖朝,山东280余万石税粮中,夏税麦85万余石,秋粮收粟却还是有近200万石。当下冬小麦的种植比之嘉靖朝是有所扩大,但粟也就是小米的种植依旧在北方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根据另一时空农业专家的估计,清代冬小麦成为了山东等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并同时带动着夏播大豆复种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复种指数,大幅度地提升了粮食产量。

        北方冬小麦种植比例的扩大,在大明是个缓慢的进程。不过在进入小冰河期之后,便有了快速的提升,因为适度的低温,与冬小麦产量提升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时空满清,经历了雍正的多项改革后,在相对大明更宽松的制度下,人口快速增长,在人口的压力下,北方也不得不提高复种指数,以求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产出,冬小麦随之彻底成为北方主流作物。

        以当下大明的组织执行能力,要改变北方人的耕作习惯,暂时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要挽救衰落无比,甚至即将崩溃的大明北方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显然还是政权本身。

        解决了政权的问题之后,通过经济和技术等各种手段,加大对冬小麦种植的扶持,以加速耕作制度变革,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

        这种把精耕细作极限化了的耕作模式,也只是在提升产量,它不能代表先进。这种纯粹的劳动密集型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必然会伴随着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出递减,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降低,会让单位农业人口可养活的非农人口下降,最终降低城镇化率和农业产品的商品化率,满清制度上比大明对百姓是更好一点,但暴增的人口和内卷化的农业却是让其事实上离近代化更远。

        朱皇帝认为,中国古代发展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人口压力下不得不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追求产量。

        唐代之后,由于大的技术革新不多,这种产量的提升就没有伴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在边际收益递减的铁律下,只会呈现下降的趋势,正如提出农业内卷化这个概念的学者所说的,这只是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中国农业遇到的这种也被称为“过密化”的现实下,不止是让农业发展缓慢。同样拖累了工业发展,过多的劳动力供给拉低了劳动力价格,而原始的水力机械在人力面前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人力过于便宜工坊主就不会使用水力机械,这样的现实下手工业并没有发展水力机械的动力,部分产业甚至会逆向淘汰水力机械,会导致工业在起步阶段就没有足够的技术积累,使得工业发展艰难无比。

        越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高的地方,内卷化现象导致的问题就越严重。作为一个城镇化率可能不足8的农业国,大明的农业长期只有“没有发展的增长”,这也是大明发展停滞,儒家成为一潭死水的根本原因。

        走上我大清的老路,把精耕细作的农业极限化,是有使得大明的农业变得更加落后的趋势。不过在朱皇帝看来,在生死存亡的大问题面前,发展是不值得一提的。当下挽救更多的人才是最重要的事,保存的人口越多,挺过这一波的小冰河期后,大明就有资本去占领更多的地盘,华夏文明的未来才会越辉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