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二五章 梁巡检 (1 / 3)
王伦煞有架势得离开盐场,继续航行,蒋奎凑过来问道:“盐场还稀罕看?没多少正经人家。”
“哎?这话什么意思?”
蒋奎撇嘴道:“又苦又累还遭受辱骂鞭挞,原来还是善民煎盐,现在都是罪犯抓来干活。”
“罪犯?哦,想想也是,照这样干活,傻子才拖家带口干。”
武承规凑过来道:“原先东南六路盐价没有上涨的时候,走私盐绝对是一件暴利的买卖。从盐工手低价收盐,加十几文再贩卖给民户,谁肯吃这高价盐,故而走私盐就有需求,很多人铤而走险愿意干。”
“那之后呢?”
“之后的事就是崇宁四年,蔡太师改革,31等盐,除去最低等的20文,最高的45文,每斤盐批发价上调了10文钱,唉,靠着海的人都吃不起盐了,你说这叫什么事!”
“盐涨价了,更应该走私的多了啊!”
武承规摆摆手,“就知道你会去买私盐,直接强行摊派,到县、到里正、到户、到男丁女口!大口一年5斤,小口一半摊派,盐不吃,这盐钱都要交上来!”
北宋末,严州每一丁官支给盐一斗,计五斤,每斤钱三十一文二分。
王伦这才发觉自己没有去农户家中关注盐的问题!想当然的以为是苛捐杂税多,而不了解这里面都有什么!盐专卖的监督和茶叶差不多,都是官府严厉监管,商人按条条框框贩卖,与茶法屡试屡改一样,盐钞更版、滥发、作废造成商贾破产。终于在政和三年,完善了盐引法,一引抽6贯,可卖400斤。
其实一直以来,东南六路百姓吃的就是高价盐,福建特殊的存在,盐价一直不高,而私盐走贩依然严重
太平兴国二年,统一调整东南盐法,官卖盐价按地区而不同,每斤为40文到50文足。总体而言就是,离盐场近的便宜一点,离得远的如荆湖、江西等地,路途遥远,价格在每斤50文以上。兴国八年,湖北路转运使李惟清奏报:湖北官卖盐每斤64文足,民以三数斗稻价,方可买一斤。朝廷下诏减10文即54文。
历任朝堂发疯的夺取盐利,只有蔡京为了哄赵佶开心,把他的钱库装的满满的,供其丰亨豫大吗!
不是的,朝廷的各项支出,不堪重负尔,1056年薛向奏书:17边军州,岁粟180万石,钱60万缗,都豆65万石,刍370万围,并边地的租赋岁可得粟、豆、刍50万,其余皆商人入中。延边九州军120余城寨刍粟,量入计出,可助十份之八。国防烧钱是大头,本路勉强自筹一点,剩下的全靠朝廷各处抽血。
本为国事不足苛责,可这蔡京太过分了。仁宗时盐利715万贯,政和二年八月至三年八月一年间,榷货务共收盐利一千万贯。
怎能不叫赵佶欣喜若狂?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