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国英雄,埋骨何方 (6 / 7)
二殿五开间,庑殿式,门上悬挂著‘光昭日月‘匾额,是清光绪帝御题。殿中塑关羽怒视东吴像,左侧站著手棒大印的关平、右侧站著手持大刀的周仓。二殿左右各建有一座硬山式的陪殿,左为张候殿,右为五虎殿。三殿硬山式,面阔五间,规模较小,内塑关羽夜读春秋像、关羽出行图和睡像,故又称寝殿。
八角亭建於清康熙五年(1666年),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高4.8米,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碑的正面书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旧时帝王墓称陵,王侯墓称冢,百姓墓称坟,圣人墓称林。关羽被尊为‘武圣‘,故其墓称‘关林‘。
关羽被过去历代王朝尊为‘武圣‘,是民间信仰者‘忠、勇、仁、义‘之楷模。关林古庙会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前往关林朝圣之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关陵
位距当阳市城区3公里处,是埋葬蜀汉名将关羽尸骸的地方。东汉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将关羽首级献与曹操,企图嫁祸於人,将其正身以侯礼葬於当阳城西北。关陵开始是座土冢。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为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随之扩大,形成宏伟规模。明嘉靖十五年(西元1536年),已成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沿用至今。以後曾多次修缮,但仍保留著明代的建筑风格。
现存陵墓封土高7米,周长70多米。墓门北向,有明代建的“汉室忠良”石牌坊。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後依此排列著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型式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寝殿内有台湾同胞捐资铸塑的高3.6米,重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後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新,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於是常有海内外旅游者结伴而来,拜谒凭吊。
周仓墓
在当阳县东南,麦城之西2公里,相传为蜀汉名将周仓安葬之地,墓在田中,略大於一般土冢,圆形条石砌墓。墓碑上刻∶“汉武烈候周将军讳仓之墓”。1998年协天庙信众捐资60万元民众币对周仓墓进行加固,重建墓祠的台湾省宜兰礁溪协天庙主委吴朝煌先生,将对周仓将军重塑金身,以分灵仪式及安座大典告慰先圣之灵。
鲍三娘墓
在四川广元市昭化古城北5公里外,有一座中型土墓——鲍三娘墓(传为关索之妻),南北长21米,东西长19米,顶高为4米,是被盗後的残墓,墓碑残存,字迹依稀可辨,为“汉将军索妻鲍夫人之墓”。
张桓侯祠
俗称张飞庙,坐北朝南。位於阆中市城西,与著名风景区锦屏山隔江相望。总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三国时张飞受刘备派遣,率部镇守阆中,并任巴西太守。221年刘备攻吴,为关羽报仇,临发时张飞被部将张达、范疆所害,谥封桓侯,葬於阆中。张飞镇守阆中达7年之久,阆中民众慕其忠勇,立庙以祀之,始称桓侯庙。
现存的张桓侯祠,是一组明清时期重建的四合庭院式建筑群,由山门、敌万楼、大殿、厢房、後殿、墓亭、墓和园林组成。
山门,为明代重建,四架椽屋,分心造用三柱,檐下斗拱六铺作计心造。前有高2.5米石狮一对,龟跌双龙圭额碑两通,两侧各有9米长琉璃雕饰照壁,次间内各有战马、马夫两组著彩泥塑。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