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一章 书法 (1 / 2)
《西厢记》虽然是由元代的杂剧作家王实甫所作,不过故事却是取材于唐人所著的传奇小说,而且真实故事也发生在唐朝,其中的崔姓女子莺莺也是崔姓大户之女。
不过转念一想,崔向哑然失笑,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相国之女,与刺史之女还是有着天渊之别,估计只是重名重姓罢了。这才收起了心思,冲崔福叉手施礼说道:“多谢崔管家告知,我记下了。”
崔福见崔向并未真正将他的话放在心,正想再叮嘱几句,想了一想又算了,毕竟崔向还没有见识到崔安和崔居二人的脾气,说得再多也不如等他与二人熟识之后,到时他应付不来,他再出面教他几招也行。崔福一经想通,就不再多说,告辞而去。
崔向愣了片刻,想不通崔福为何会对他另眼看待,特意前来嘱托崔安和崔居之事。他不过是沾了父亲之光前来崔氏学堂求学的普通学子,在崔福眼中,也只是众多客人中的一员,难道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不成?
想了半天不得要领,崔向索性不再白费脑子,回屋读写字,自不用说。
崔卓也有意思,醒来之后,对昨夜醉酒狂一事,闭口不谈,仿佛没有发生此事一样。崔卓不提,深知他的脾性的崔吴氏也是自顾自地收拾行李,将常用之物一一归整。崔向更是沉默不语,他才不会主动招惹崔卓,以免惊动他的情绪。
崔卓一人呆坐一旁,半个时辰也没有动一下,也不知想些什么。后来又坐不下去,起身走来走去,仿佛心中难安。拿起,又放下,最后一言不发,一人匆匆推门离去。
直到午饭时,崔卓才从外面返回,也不知去了哪里,脸色虽然紧板着,眼角却有一丝喜色。他径直走到房,出人意料地没有让崔吴氏磨墨,而是自己动手,磨墨铺纸,然后运气提笔,刷刷不停,一气呵成写完一幅行草。
写完之后,崔卓端详半晌,脸渐渐露出一丝笑意,显然对自己的这幅法还算满意。
崔向并没有注意到崔卓的异常,因为他此时也正一心沉浸在法之道中。
经过小半年的勤学苦练,他自我感觉悬腕运笔小有所成,按照“永字八法”的要点,再根据一直以来临摹的柳公权的感觉,终于写出一个与柳体有四五分神韵的“永”字后,他下左右欣赏半天,细心体会永字八法的要求: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竖为弩用力也,钩为趯跳貌,与跃同,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用心揣摩少时,崔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因为不是从小练习毛笔之故,手腕无力,笔力不够强健。不过他并未急躁,有些事情快不得,并非一日之功可得。
只是……崔向脑中忽然一闪,就算他有朝一日达到父亲的高度,能够有柳体的七八分神似又能如何?还不是步人后尘,难有自身成就!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追随者罢了,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就算能够写出一笔与柳公权亲笔不相下的柳体,也只是柳体罢了。
诚然,崔向也没有非要自创一种字体的狂妄和无知,唐朝以楷体为正式行文字体,拿后世的宋体出来,能不能被人认可还是两可,更不说能够自成一体了。一个时期的所有人都认可的事物,比如字体,比如服饰,不是靠知道一些历史,直接从后世拿过来就可以引起轰动的,那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当然。历史潮流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类同一时代的共同审美观哪有那么容易改变?
得想个法子,练出一笔有自己风格的好字,崔向如是想。字如其人,若没有一笔好字,日后就是进士考试,也要吃亏的。不过要形成自己风格是何其困难,他也没有头脑一热就发晕,想要立刻写出一笔惊艳的好字。法靠的是真功夫,只能是日积月累的点滴之功,来不得半点虚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