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心思缜密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心思缜密 (1 / 2)
        其实,梁王在争夺太弟位之前,韩安国曾告诉他,长公主与王娡联姻,目的为了把刘彻推到太子位,好让阿娇当太子妃。

        在京城的日子里,梁王亲自参与刘彻与陈阿娇的婚礼,婚礼隆重热闹,考虑到皇帝与长公主的关系,他上了两份同样的厚礼,一份是皇十子刘彻的,一份是外甥女陈阿娇的。

        刘荣被废之后,梁王也知道皇上的心思在皇子身上,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了实现帝王的伟大梦想,他多次进言窦太后,想让皇上与他订立兄终弟及的约定。梁王的想法当然与皇上、与长公主的想法矛盾,不仅皇上不同意,而且长公主也不支持。这是他不能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最后不得不怀着怅惘的心情,灰溜溜离开京城。

        梁王走了,但太子位仍然空缺,花落谁家?谁主沉浮?在谜底揭开之前,人们都在拭目以待,其她的嫔妃也有眼红眼热的,也有用尽各种手段争取,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皇上为何不急于揭开谜底呢?因为他知道,太后在这件事上有她自己的想法,对他执意要立儿子心中不痛快,一部分大臣对他废黜太子刘荣心中也不是很痛快的,这其中有手握兵权的周亚夫,有影响巨大的太子太傅窦婴,周亚夫持反对态度,窦婴干脆采取不合作态度,跑到蓝田终南山别墅息病假,还有相当一部分诸侯和大臣,尽管表面上没说什么,但心中想什么,只有天知道。

        皇上经过六七年的历练,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为扫清障碍,保证刘彻顺利登上太子之位,皇上觉得有必要改组朝中的阁僚。

        在皇上的心中,周亚夫是一个有能力统率百万之兵的军事奇才,叱咤风云,纵横驰骋,临阵决战,无人能敌,真乃一员良将。同时,皇上发现他性格耿直,脾气较大,捋龙须,逆龙鳞,爱犯上。细柳营驻军既是治军严明的典范,也是顶撞上司的最好见证,幸而文帝豁达大度,眼光独到,不仅没治他的冒犯,反而把他擢拔到车骑将军的重要位置,临死前叮咛皇上:要在国家发生战乱时重用他。他是一个优点明显,缺点也很明显的人,对于他的优缺点,皇上非常清楚,扬其长,避其短,格外包容。但他毕竟掌握全国最高军权,皇上的安危取决于他一念之间,万一他在关键时刻反水,历史将重新改写。

        现在是国家太平时期,皇上不需要太尉,也能直接掌控军队。如何使周亚夫丢掉军权而不闹情绪?这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有现成模式:明升暗降。当初灌婴从太尉升至丞相,废除太尉之职,就是采取的这个模式。

        到了二月份,皇上想成熟,决定免去陶青的丞相。陶青看皇上主意已定,知道辩解也是无谓的辩解,不如顺水推舟:“陛下,臣任丞相以来,愧无建树,幸蒙陛下包容,得以滥竽充数数年。”

        尽管陶青建树不大,但比较听话,一切唯皇上马首是瞻,从来没有逆龙鳞的行为。在即将免职之前,皇上还是给他留了一些颜面:“卿体弱多病,难以胜任丞相之职,免职之后,回去颐养天年,延年益寿。”

        “谢陛下。”陶青磕头谢恩,然后退回原位。

        皇上看了周亚夫一眼,平静地说:“卿平定叛乱,立有大功,也该升官,你就当丞相吧。至于太尉一职,朕以为暂时不设为好,朕先管上一阵子再说。”

        周亚夫先是一惊,从他封侯到现在正好八年,完全应了相士许负的预言,难道冥冥苍苍中定数难改?他在惊讶的同时,心中还是比较高兴的,毕竟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看皇上正朝他微笑,赶紧跪下来,磕头谢恩:“臣谢主隆恩,只是臣性情愚直,说话难听,屡惹陛下生气,恐难胜任。”

        皇上微微哂笑道:“卿才能高是不假,脾气大也是真,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卿也不能求全责备,朕对卿是信任的,倚卿为长城,畀予重任,要扬卿之长,避卿之短。望卿一展胸襟,燮理阴阳,调教天下,外御强敌,内抚百姓。”

        “臣唯有肝脑涂地,方能报答陛下知遇之恩。”周亚夫明白,由于自己在废黜太子刘荣的时候反对态度坚决,皇上害怕他作乱,因而采取明升暗降的手腕,削掉他的兵权,以确保帝位不受任何威胁。尽管他在战场上机诈百出,无所不用其极,但他对皇上从来没有异心。他觉得看透不能说透,这句话无论如何不能说出口,说出口就犯傻了,另外没有必要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进行辩解。想到这些,他磕了几个响头,一表忠心。

        大臣方面做了妥善的安排,但母亲的心结并没有完全解开,为赢得窦太后的支持,皇上与长公主商量,决定由她出面,与太后作一次长谈。

        长公主带着使命,坐车来到长乐宫。自从太子刘荣被废黜,栗妃被打入冷宫,她的心情非常愉悦,常常想:栗妃呀,栗妃,如果不是你当初心胸狭隘,刻薄歹毒,给本宫对着干,你也不会落到这步田地,累及自己的儿子,活该!后来,她看到梁王怂恿窦太后,要立他为太弟,心里埋怨太后:一心扑在小儿子的身上,真糊涂,必须与皇上站到一块,不能让他实现心愿。由于皇上和大臣的反对,由于窦太后的觉醒,这中间当然包括她的作用,梁王什么也没有得到,灰头灰脸离开京城。她的心头猛然放松,真想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扯开喉咙,纵情歌唱。

        当长公主熟悉的脚步声在窦太后的寝宫响起,窦太后脸上的皱纹绽开笑了:“宝贝女儿,你是上天赐给哀家的使者,曾给哀家带来无限的快乐。来,坐在哀家的身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