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狐疑乃用兵大忌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十七章 狐疑乃用兵大忌 (1 / 3)
        至于崤、渑之间是不是真的有伏兵这个问题,周亚夫怀着一种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打通长安到雒阳的交通补给线,保障侧背安全,周亚夫派兄弟周坚带领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对殽、渑间的重要险隘进行逐一搜索,务必肃清吴楚伏军。

        周坚深知此行责任重大,点起兵马,结合沿线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对殽、渑间能够埋伏兵马的险要路段进行搜索,决不放过任何一处。通过仔细搜索,他们发现,的确有几千吴楚军马埋伏在殽、渑间的重要地段,准备随时偷袭过往的官军和辎重物资,对汉军的补给线造成巨大威胁。

        获得消息后,周坚当机立断,命令军队,跟着当地的向导,马上包围这支叛军。

        这支队伍的头领是一个姓桓的年轻将军,他粗胳膊长腿,两道浓眉下长着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此时站在光秃秃的山头上,迎着寒风,望着空荡荡的山峦,思绪回到前几天的一次军事会议。

        前几天,吴王刘濞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朝廷的作战方略。众将领纷纷献计献策,其中有两条计策比较引人注目。一条是大将军田禄伯提的,另一条是他提的。

        田禄伯是一位老将军,饱经战阵,阅历丰富,他提出出奇制胜的用兵方略:“孙子曰:‘兵以正合,以奇胜。’方今大军聚集中原,并力西向,没有奇兵,难以取胜。臣愿意率领五万兵马,循江淮而上,收淮南,取长沙,入武关,批亢捣虚,分敌兵势,直取长安,可见奇效。”

        这条计策提出之后,在座的将军们纷纷议论,觉得这条计策高人一筹,出神入化,连吴王刘濞也觉得此计高明,赞叹不绝,但吴太子刘驹不以为然,他认为田禄伯包藏祸心,想另竖旗帜,到别的地方单独发展,便把父王刘濞叫到一旁,暗暗劝谏阻止:“父王扯旗造反,天下共知,不可让别人掌握兵权,一旦让别人掌握兵权,别人会效仿父王扯旗造反,到时候难以掌控,况且分兵离开大军,利害变化莫测,对咱有害无利。”

        太子的一番话说得刘濞拢起两道鹰眉,心中犹豫老大一阵子:假如情况确实像田禄伯所言,不采纳人家的计策,会痛失兵机;但太子之言,似乎有一定道理,在人心不固的当下极有可能发生,不得不提防。经过反复权衡,他觉得田禄伯所献的计策对自己弊大利小,决定不采纳。

        刘濞返回座位,浅浅地呷一口茶水,润一润嗓子,清亮地说:“田将军所献计策,固然妙不可言,但对方能人极多,岂能不考虑此着?何况一旦分兵,必然削弱兵势,对我军有害无利。”

        田禄伯刚想辩解,看到刘驹正用敌意十足的目光看着自己,心中不由一颤,恍然大悟:“刚才大王对这条计策还倍加赞赏,怎么一扭头,马上变卦,原来是你小子从中作梗,怪不得呢,心肠如此狭窄,安能成就大事?”想到这些,田禄伯到嘴边的话不禁咽了回去,退回原位,低头不语,变成一个冰糖葫芦。

        就在众将叽叽喳喳议论的时候,年轻的他站出来了,提出一个大胆的用兵方案:“用兵之道,无非扬长避短。吴国步兵较多,适合在艰难险要的地势作战;汉军车骑较多,适合在开阔平坦的地势作战。”

        “桓将军说得有道理,说下去。”吴王刘濞鼓励他说下去。

        “末将无非想请大王抓紧时间,卷旗西进,‘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略’,直趋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即使没进入函谷关,天下大势足见分晓。”基于吴国步兵多、汉军车骑多的特点,他给吴王刘濞献了一条计策:占据雒阳武库,利用敖仓充足的粮食,利用当地险阻的山河。

        刘濞闭上眼睛,想了想,觉得他虽然年轻,但提出的用兵方略比较切合实际,于是,睁开眼睛,鼓励他说:“如果不用这套用兵方案,结果又会如何呢?”

        “如果大王进军缓慢,甚至留下大军攻打梁国都城,汉军车骑蜂拥而至,必然驰入梁楚之郊野战,形势显然于我不利。”说到这里,他忧形于色,眼睛里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之色。

        “诸位以为桓将军的计策如何?”桓将军的计策概括起来就是进取雒阳,面对这条计策,刘濞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各位将军,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答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