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选边站队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选边站队 (1 / 2)
        继楚国之后,淮南国的态度很鲜明,只要吴国首倡起义,淮南国将发兵相助,生死相随。

        当吴国的使者来到淮南国的国都寿春,刘安在王宫接见他。几句客气话寒暄之后,使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文帝六年,大王的先父在流放蜀郡的道路上,在囚车里不甘受辱,绝食死亡,难道大王忘记此仇此恨吗?”

        一提起父亲刘长的死,淮南王刘安的脸上流露出痛苦的神色,不堪回首。他双手按住案牍,眼圈泛红,难过地说:“当时,父王横遭死亡,孤弟兄仨尚幼,情景凄凉,而造成这一切的主谋,无疑是文帝,寡人恨死他了。”

        “文帝虽死,但他的儿子刘启却当了皇帝。刘启与文帝相比,刻薄寡恩,睚眦必报,一蟹不如一蟹,而今刘启听从晁错的鼓动,对各诸侯国大力推行削藩之计,引起各诸侯国共同怨愤,不知大王作何感想?”

        “孤与当今皇上是世仇,皇上对孤弟兄仨非常警惕,我们对他耿介于心,特别是皇上实行不得人心的削藩政策,淮南国也是危如累卵,孤常常有一种危机感。”

        吴国使者觉得时机成熟,便鼓动刘安说:“大王有这种危机感,吴王有这种危机感,天下诸侯都有这种危机感,大家只有联合起来,清君侧,诛晁错,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刘安听了吴国使者的鼓动,周身的血液流速加快,满脸悲怆之色,激愤地说:“孤何尝不想清君侧,诛晁错,只恨自己的力量太小,掀不起惊涛骇浪,干不成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而已。”

        “大王博览群书,熟知历史,岂不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的道理,只有汇聚天下诸侯的力量,才能成就一番伟业。”为了坚定刘安造反的决心,使者进一步给刘安讲团结天下诸侯的重要性。

        “经卿这么一说,孤的心里亮堂多了。只有吴王振臂一呼,天下群而响应,共同把刻薄寡恩的皇上推翻,把与皇上沆瀣一气的晁错诛杀,大汉朝才能朗朗乾坤,艳日高照。”刘安骨子里本来非常痛恨朝廷,经过吴国使者恶意撺掇,恨不得马上登上吴王刘濞的贼船。

        看淮南王刘安反意已决,使者释然,觉得自己的使命已圆满完成,但他心细如发,突然关切地问了一个题外话:“大王的丞相张释之近况如何?”

        一提起张释之,刘安一张儒雅的脸上挂满欣喜的笑容,满意地说:“你不用担心他,他因为司马门事件,被皇上贬谪淮南国,对皇上怅恨久之,对孤可谓忠心不二。”

        “是啊,张释之是天下名臣,皇上鸡肚小肠,打击报复,把他贬谪淮南国,窃以为不公。”一谈到张释之从九卿之一被贬谪到淮南国为丞相,使者不禁为他打抱不平。

        随后,两个人又商量许多具体细节,直至满意而止。使者从淮南国返回,向吴王刘濞报喜,与此同时,从赵国、东瓯国返回的使者,也向吴王报喜,一旦吴王揭竿而起,他们愿意群起响应,共推吴王为盟主。

        现在剩下衡山国、庐江国、闽越国三国没有确切回音,他们将持什么态度呢?吴王刘濞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只好耐心等待。

        早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无诸跟着吴芮,在垓下合击项羽,因功被封为闽越国国王,经过世代相传,传给郢。

        当吴王的使者来到闽越国国都,郢派兄弟余善出城郭三十多里欢迎,把使者热情迎进王宫。使者见到郢,看他稳稳地坐在王座,精神饱满,一副心宽体肥的样子。使者疾步上前,深深一躬,用无限崇敬的口气说:“至尊至敬的大王,臣奉吴王之命,出使闽越国,向你请安。”

        郢安详地说:“谢谢吴王的美意,吴越素来和睦,边境安静,互通有无,孤心甚慰。赐座。”

        侍从搬来一个锦墩,放在丹墀下的旁侧,使者脸上带着微笑坐下。郢瞟他一眼,漫不经心地问:“吴王近来可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