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对于北方未来的畅想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章对于北方未来的畅想 (3 / 4)
        是的,草原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贫瘠,不适应农耕的。如同阴山,贺兰山诸地,以及一部分湖泊河流水量充沛,在保证水土流失不强的情况下进行开拓,屯田,以及建立城池,将是控制草原的重要方针之一。

        刘备期望以这些屯田点建立起城市,而后传播华夏文明——

        一方面自然是全新的生产技术,另一方面则是华夏的习俗,以及民族认同感。

        技术方面,种植与传播苜蓿这种优质牧草是一方面,学会牧草发酵,进行青储技术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两者结合,足以改变一些部落的生存方式——当他们拥有青储技术后,就不需要四处迁徙,寻找牧场,而是在一个地区进行放牧就可以。

        一片牧场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将大幅度提升……

        而除此之外,推广羊毛纺织,以及畜牧贸易,则是从经济方面将草原与中原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作为后世之人,刘备坚信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经济手段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要素——只要经济方面,草原与中原紧密连接,那么就算有人脑子一热的想要发动战争,也不会得到草原民众的支持,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当然,要完成这个决议还需要一点,那就是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足够的商品经济进行支撑的话,那么经济联系自然也无从谈起。

        幸运的是,中国自古以来,虽然是农耕经济为主,却并不单单是农耕——从古到今,大的商人,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就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从历史记载的第二个王朝“商”开始,中国人便拥有足够的贸易天赋——虽然这个天赋通常排在农耕天赋后面,而中国也并非纯粹的商业民族。但是,中国的确拥有一批足够优秀的商人。

        在经过刘备的点播,以及通过中央政府调控,以及三义行的榜样后,相信这些人会有样学样做得很好的。

        这种招数对于已经有了些许归属的匈奴、鲜卑、乌桓诸部或许效果不太好。但是对于其他的,那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民族的杂胡部落效果肯定非常之好。

        而对于匈奴,鲜卑,乌桓这样的大部落,刘玄德也不是没有办法——这种时候,就应该请出太史氏们进行考证了——匈奴是诸夏的一份子,谁谁谁的后代,鲜卑是谁谁谁的后代,乌桓又是谁谁谁的后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