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一十二章 水上堡垒(一) (1 / 7)
解决了拿呛的人,还得解决呛的有无。m
崇祯十五年七月底,朱平槿紧锣密鼓处理完眉州一滩事,立即北返成都。按照行程安排,他会顺路视察四川火器局成都工厂,也就是他老婆曾经蒙难的收租院。
火器数量严重不足,是护装备编成中的老大难问题。
大量官军旧部加入护,火器标准化的新问题再度凸显。
新编七个步兵旅加上警卫旅以及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特种兵独立部队及守备部队的装备需求,需要火铳十万、炮数百门。
可是,屋漏逢阴雨,砍树遇节疤。
就在护装备短缺,亟需加大产量的当口,革命性的击发火铳设计定型,让朱平槿这位当家人为了难。
新式击发火铳已经被命名为“崇祯十五年式六分击发火铳”。
相较于崇祯十四年式六分火铳,十五年式六分击发火铳口径不变,铳管长度不变,使用的铳子也不变,只是变化了击发方式,并略微加大了发射药量。
但如此规模的全面转产,谈何容易!
不过,这次王昆山却没有拉稀摆带。他言之凿凿向朱平槿立下了军令状:
火铳产量成都工厂每日一百支,泸州工厂每日三十支;火炮产量成都工厂每月大小炮五十门。半年后重庆工厂小规模投产,火器产量有望整体翻番!
有了王昆山的保证,卸下顾虑的朱平槿很快决定:全面停产旧的火绳铳,转产新式击发铳。
朱平槿清楚,火铳作为一种普遍装备的单兵武器,其发展史一般以击发方式的不同作为新旧断代的主要标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