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计方定(八)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计方定(八) (2 / 5)
        罗姑娘突然将话题转到了农工商协调发展,弄得刘之勃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受命起草垦荒条例,是他近期最主要也是最伤神的工作。在起草过程中,他逐渐接触到了社会矛盾的深层,意识到权利身份的不平等带来的土地占有不公平,是造成社会财富悬殊的主要因素。富者仟佰连州县,日日花天酒地;贫者无立锥之地,夜夜饥寒交迫。

        他慎重其事给朱平槿上书,就是请朱平槿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请朱平槿以身作则,带头解决这个引发社会动乱的重大问题。然而,他看问题的层次,显然流于表象;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多地带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

        刘之勃斗胆上书后一天内,世子朱平槿便将他的奏疏批到保宁会议上,公开让重臣们群议。群议中,蜀王府的副总理李崇文直言不讳地批评刘之勃,说他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要让百姓们富足,散尽王府家财并不能解决;要增加农业产出,也不是土地一分就灵。

        李崇文举例道,他当初受命前往仁寿,就按世子和罗姑娘的旨意搞了分田分地。开初效果很好,并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涌入,可耕地很快一分而光,后来者陷入无地可分的窘境。他发现,仁寿地不少田少。不是没地,而是没水。

        储水修渠,筑塘挖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庄户们都盯着自己的那五亩田,哪里还有心思帮别人干苦活?李崇文不得已,只好将雅州战俘和没有分到田的流民组织起来,这才勉强解决了垦荒地的用水。

        在绵潼,李崇文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大更棘手。最后李崇文不得不采纳邱大管事的建议,以王庄之法,以吃粮为代价,强制流民集体劳动。先挖渠,后垦荒,再分地,次序不能乱。

        指挥“四川填泸州”的贺有义,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点,所以避免了走弯路。

        流民下船,并没有急于分田。他们在王庄的集体组织下,实施大面积的整体垦荒。只有在粮食播种收获等环节,才是庄户分片包干。

        农闲之余,泸州王庄组织无事可干的庄户织布、伐木、做工、修路、掏渠,此外还有军事操练和读书认字。庄户为庄里干活,不是白干,也有收入。

        比如掏渠一项,增加了庄里的粮食产出,那么参加掏渠的庄户就有资格比没有参加的多分粮食。

        比如进山伐竹一项,为王庄增加了收入,参加伐竹的庄户就可以根据伐竹量按劳取酬。

        正因为泸州王庄的法子得当,所以泸州王庄的垦荒速度惊人。

        仅去年后四个月和今年前三个月,七十万亩垦荒指标已经全面完成。也就是说,这十余万移民,平均每人每月都要开垦荒地一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