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中原之锁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第三百七十八章 中原之锁 (1 / 5)
        开封古城,作为大宋的东京,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裕的王朝首都,曾经给汉民族留下了“靖康之耻”的痛苦回忆。

        五百余年之后,这座中原的雄城,再一次赤裸裸暴露在农民起义的兵锋之下。这时他尚不知道,毁灭的命运已经注定。从此以后,他只能沦为中原其他城市的陪衬。

        崇祯十三年,在大明朝的历史上,是自然灾害的。

        这一年,灾荒几乎遍及全国。河南作为大明朝的腹心地区,成为了灾荒的核心。连续三载的干旱和蝗灾,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急剧萎缩,许多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朝廷的加派和赋税点滴不减,又使这种可怖的萎缩产生了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是,即便崇祯十四年的干旱和蝗灾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有土无民,依然荒芜。

        许多万户之县,死绝者或逃亡者达八千以上,人口损失达到了八成,剩余的两成则要承担十成的税赋(注一)。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剩下的两成人口除了举家逃亡,没有其他选择。

        河南各县的粮价,有斗米千钱的,有斗米二千七百钱的,还有斗米二千九百钱的。至于河南省的另一主食麦子,贵比大米,斗麦三千左右的县很多。

        广大之农村,白日无一人影,夜里则哭号起伏;少数之州府,城关处数万流民,几乎插不下脚;省内几条大道上,到处可见尸骨遗骸。

        父食子、妻食父,兄弟朋友乡邻互食者,比比皆是;

        路边倒毙一饿殍,转眼间变成白骨一具。

        一人不见,定已在锅中;

        路人于野,每诱杀充食。

        曹操之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已成为这个时代河南的最贴切写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