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利力入仁(三)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九章 利力入仁(三) (2 / 3)
        “包揽税收?”个火花在朱平槿脑袋里炸响。他催促田骞,“先生不妨为本世子细说之!”

        “臣之父本是个收粪的贱隶,故臣终身上不得科场。空有身才学,只好入衙为下吏。”

        鹅毛扇子重新摇起。有人着急,有人偏不着急。田骞从自己身世讲起,吊足了世子朱平槿的胃口。

        “车船店脚牙{通衙},无罪也该杀。官衙之暗,臣亲见之!

        地方有力者,子弟世袭为吏。知县异地为官,语言不通、社情不熟,每逢两税征收,必求助于乡吏,乡吏便趁机从中上下手脚。

        自我大明开国以来,税粮征收解运,必有粮长。征粮之制,屡次变化,而粮长之设,雷打不动。洪武初年,太祖高皇帝令择家道殷实者为粮长,正副三粮长轮流应役;永乐年间改为岁更法,年换;宣德年又改为永充制,粮长世代承袭,如军户。粮长役重,既有征收之累,又有货运之险,更有包赔之重。稍有疏忽,便是倾家荡产。老实巴交者家财赔尽,营私舞弊者夜暴富。勾结官府,报以水火,侵吞万石之大案屡见不鲜!

        万历条鞭之后,朝廷田赋杂役,体纳银,然仍是以田亩之数、粮额多少计征。各县石折银之数,大不相同,繁复无加,虽有经年老吏,亦不能尽识。故官府虽有防弊之策,定里甲归于粮长,建木柜以收银{收银子的带锁柜子},增派柜头,柜头之上有总书,总书之上委典吏,又更定鱼鳞图册、清查户籍人口,凡此种种,仍然是奸弊重重,防不胜防。士绅本为地方豪强,又有师生同盟强援,故而仗势不缴。粮长包赔粮额,又惧怕士绅,只得逼迫小民。年初民乱,盖多为此!”

        朱平槿年初率军平乱,对大明朝地方上的积弊非常了解。他无需向田骞了解基层民意,他急需找到条不用或少用阶级斗争而富国强兵的路。他打断了田骞层层推进的逻辑,直截了当问道:“蜀中并无粮长。先生是要王府当这乡吏否?倘若如此,士绅不纳粮,王庄如何向官府借力?”

        ……

        大明除了江南沿海个别地区以外,总体来说商品生产并不发达。如硬要贴上“资本主义”的标签,也只能加上个后缀:“萌芽”。大明朝的财政税收制度,无非是自给自主的自然经济在国家层面的种制度体现而已。

        老百姓家户自给自足,吃的、穿的、用的各种生活物资都尽量自己生产,般无需上街购买。百姓如此,各级政府亦是如此。官府向百姓征收赋税,实现政府功能,也是自给自足的原则。当地的事情当地做,当地的事情当地出银子。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明的税赋实际上有两大块:税{赋}和{劳}役。

        税是国家征的,负担宗室百官俸禄、军费开销以及皇帝的宫廷费用;役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收的,主要承担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府的管理费用。

        举个例子:比如黄河修坝、运河疏浚,非国家层面组织不可,所以沿河数省百姓都要分担劳役;地方上搞些小的工程,比如朱平槿特别关心的都江堰岁修工程,影响范围仅限于省数州府,所以由四川官府组织劳役。

        至于各级官府养的吏员,大部分都是没有国家财政预算的,所以这些人的薪水只能由地方征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