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帝国海权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章 帝国海权 (1 / 3)
        最重要的是,大清国那时不差钱,当时西方国家都崇尚自由贸易,也不对中国搞武器禁运,只要有银,别先进的军舰,连整支舰队都可以买。1863年,清政府就差点花八十万两白银购买了阿思本舰队,也就是英中联合舰队,舰队有中级兵轮三艘、级兵轮四艘,船上六百名军官及水手都在英国招募,整个舰队1863年都开到了天津港口,清政府的官员却脑袋卡壳,因为军舰指挥权和英国海军上校阿思本吵起来,解除了合约。要不然,这支雇佣的海军,1875年就能把日本海军给灭了,很可能就会改变中国的近代史。

        可见当时中国的落后,主要是清朝那烂到根上的吏治,官僚昏庸,抱残守缺,不懂睁眼看世界,不熟悉世界贸易和外交规则。大清官员擅长的,就是自诩为天朝上国,以不适合国情为由,拒绝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观念,喜欢把窝里斗的权谋当智慧,想方设法去愚民,久而久之,直接把民族的智力拉低到下半身的水平。

        以《海国图志》为例,就可以看出晚清时中国为什么会完败于日本。早在1842年,魏源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基础上,编撰了五十卷本的《海国图志》,第一次向国人介绍“海权”,但清朝的王公大臣,基本上只对美色和美食书籍有兴趣,魏源自费出版《海国图志》,很多人翻开书一看,这是什么烂书,既不讲美色,也不讲美食,连心灵鸡汤都没有,哗啦啦全扔茅房里。到1852年,《海国图志》扩充到一百卷了,还是无人问津。结果,《海国图志》漂洋过海,到了善于学习的日本人手里,大受欢迎,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言归正传,1874年的日本,实力与中国不可同日耳语。但日本就敢挑战中国,凭的不是什么坚船利炮,而是西乡从道不怕死的勇气。当时,西乡从道的部队在长崎港待命时,英国、美国反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不租用军舰给日本,日本政府因此下令暂缓出兵,但西乡从道竟然:“延迟出兵将会有损士气,如果政府强行阻止,我愿退还天皇的全权委任敕书,以贼徒之姿直捣生蕃的巢穴,绝对不会累及国家!”宁愿当土匪,也要为国而战,晚清不是缺少这样的将军,而是没有。

        于是,西乡从道带三千日本陆军到台湾登陆,遭到台湾原住民的猛烈攻击,水土不服,患上热疫,病死了五百多人。清政府这边,李鸿章看清了日本人的狼野心,大力支持沈葆桢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

        西乡从道没料到大清国还有李鸿章撑着,一下傻眼了,急忙联系日本政府,想通过外交途径捞点好处。于是,仗着美国人撑腰,日本政府向清政府索赔50万两白银,后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斡旋下,西乡从道于1874年12月开始从台湾撤军,清廷答应赔给日本五十万两白银。

        恰好没过几天,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皇帝即位。虽然给日本50万两白银来大清帝国来九牛一毛,毕竟给同治皇帝修个陵墓就花四百万两白银。但秦牧之作为一个了解中国近代屈辱史的爱国青年,觉得给日本这样的大尾巴狼一个铜板都是浪费,于是,他尽到一个幕僚的责任,在李鸿章起这事时建言:“日本这样的弹丸国,它的资源太少,要发展现代工业,必然会走对外扩展的军国主义道路,我们不得不防。如果不加以遏制,日本会先占据琉球,再图谋台湾和朝鲜,到那时,整个东北就危险了。等到最后,日本会不会以蛇吞象,侵略整个中国都很难。”

        这话也正中李鸿章的下怀,于是他在朝堂之上,对两宫太后进谏:“日本近在肘腋,将永为中土之患!”他提出要重视“海防”,朝廷应该花重金购买西洋军舰,加强防御东南沿海。话音未落,养心殿上就跳出两人“我反对”,在朝堂上和李鸿章公开大吵了一架。

        第一个老头,就是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时年63岁。第二个人,就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协办大学士翁同龢。

        先左宗棠,他是晚清中兴名臣,但人品一般。他和曾国藩是湖南老乡,心高气傲,会试三考三败,一怒之下回乡教书,人到中年之后,左宗棠突然又有了政治觉悟,觉得人生不能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于是撕破面去巴结曾国藩。老曾很仗义,看在老乡的面上,划了一部分湘军归左宗棠全权指挥,老左这才开始慢慢自立门户,从一个教书育人的私塾教书匠华丽转身,成为杀长毛贼不眨眼的悍将,并打了几次大胜仗,慈禧太后终于慢慢知道湘军中除了曾国藩,还有左宗棠这号人物了,感叹湖南真是出人才呀,一个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复合型人才呀!

        1863年,太平天国完蛋了,天京被曾国藩攻克,老曾向朝廷报告洪秀全的幼洪天贵已死。左宗棠却去告御状,指责曾国藩谎:洪幼主逃跑了!老曾这人一生最重“诚信”,惊闻左宗棠在背后捅他一刀,盛怒之下,跟左宗棠翻脸。

        没了曾国藩罩着,左宗棠的仕途开始原地踏步,便动不动大骂曾国藩是伪君,以此为乐。李鸿章一生都以老曾的学生自居,自然对左宗棠很不爽,左宗棠没科举功名,李鸿章在朝中一提起左宗棠便:这家伙考了三次都没考上进士,不会是脑不好使吧,或者跟魏延一样有反骨,孔老夫的圣贤书没读好呀。

        左宗棠呢,连曾国藩都瞧不起,更别他的学生李鸿章了。见李鸿章提出海防论,赶紧跳出来,吵着提出“塞防论”,他在《奏章》中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再翁同龢,这个人呢,状元出身,文采出众,书法也很叼,但就是心眼。他反对“海防”,主要因为“海防”是李鸿章提出来的,凡是李鸿章提出来的政策,他一般都反对。原因傻都看得出来,他和李鸿章有私仇。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