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四 ** (2 / 3)
“公司规模怎么样?”他继续问。
“我还没进一步的了解,我要先知道你这里有没有饭吃。我不能调查人家半天,把人家胃口吊得很高,最后说等有机会再联系,那我还要做人吗?”她微笑着。
他理解地呵呵笑了二下,她说的有理,事情可不是那样做的,他坦诚地说:“活不少,国家现在主要依靠基础设施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我们区的市政改造规划已经制定,马上就要批下来了,一旦审核通过,有大量的动拆迁和建筑任务项目。”
柳可欣一听十分的高兴,“那我马上去这家公司了解具体的情况。来,喝酒。”
陈炳南抿了口酒,语气随意地问:‘你那朋友人怎么样?’
柳可欣知道在技术性*事务达到标准的前提下,首要的关切自然是人了,人品不行谁敢合作?她所谓的牵线搭桥其实就是为双方初步考察对方的人品。她郑重地说:“初步感觉人品不错,比较厚道。江浙一带的人都是这样,我喜欢跟江浙一带的人打交道,有诚信。”
诚信很重要,陈炳南还是比较相信她的眼光的,过去的二次合作都很顺利。陈炳南相信地说:“你先抓紧时间代我考察一下,如果基本符合我的要求,我们再进一步谈,项目没有问题,肯定有。”
两天后,戴志超开车陪同柳可欣来到南通,他极其热情地陪同柳可欣参观了公司各个科室,柳可欣还将一些大型设备拍了照片。
晚上戴志超陪同柳可欣来到一家高档饭店,两人边喝边聊。柳可欣通过自己亲身考察,感觉这家公司还是有实力的规范公司,她对戴志超与陈炳南的合作很有信心,因而心情很顺畅。
“戴总,你五年前怎么会想起开一个建筑公司?”柳可欣好奇地问。
戴志超喝了一口酒,回想起当年的决定,“我开过二三家公司都不是很成功,当时就在思考究竟做什么行业有发展前途呢?当时有人劝我开饭店,也有人建议我搞海滩养殖,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建筑行业,这一是我们南通历史上就有一批世代帮人盖房子搞建筑的木匠、泥瓦匠,后来又有了钢筋工,就是专门扎钢筋的人,也许是历史血脉的相承。”他微微一笑,眼角露出了鱼尾纹。
“八十年代末,我有机会去了一趟香港,算是出国了,”他揶揄笑着说,“感觉香港非常繁华,到处是高楼大厦。我当时就在想,中国要搞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搞成像香港这么繁华,当时不要说我们南通,就是大上海也很破败,就是民国初期的老外滩的一排建筑撑门面。”他用手比划着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那是上海人上百年的骄傲。
柳可欣抿着酒,静静地听他陈述创业初期的经历,万事开头难,起步往往是最艰苦的,她很愿意聆听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他们当初是如何选择的?为什么会踏上这条成功的路?
戴志超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所以,我断定我们中国一定会迎来一个大兴城市改造,建筑高楼大厦的火红年代,我决定开一家建筑公司。”
自己的事业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才能乘风而起,扶摇而上,柳可欣认真地问:“那现在觉得怎么样?与自己的预判相符合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