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CAD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CAD (2 / 3)
        “实在不行,也只能是加班加点,增加工作量了。现在距离首飞节点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三个月内必须完成所有结构图纸和系统图纸的发放工作……”

        ……

        杨卫宁听着路阳和陈良伟讨论了大半天,才搞清楚了歼-73项目所面临的窘境。

        按照空军最初的计划,歼-73应该在1980就完成首飞,到1981年定型,到1982年,达到年产千架的规模。

        但实际开始试制的时候,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首飞进度,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参照设计和测绘设计的争论。

        这里要说明一点,所谓参照设计,就是在参考机的基础上,针对其不足,将我国较为先进的部件更换其老旧的部件。

        比如说,在歼-8的设计中,我国利用美国f-4的残骸,学到了很多苏联不具备的东西,其设计理念和效果要比一些苏式设计科学合理的多。

        像厚度只有一毫米的橡胶薄壁软油箱制造技术、机内管线采用氟塑料导管等等,都是苏联当时根本还没有掌握的技术,歼-8在设计时已经很成熟地运用了。

        而测绘设计,则是完全参照米格-21mf的设计以及工艺,不做任何改进。

        相比较而言,测绘设计的进度要比参照设计快很多。

        这个时代,苏联正处于鼎盛时期,一旦爆发战争,图-22、图-95等战略轰炸机随时能够深入华夏,华夏面临极大的防空压力,军方迫切需要一款全天候战斗机。

        正因为如此,高层才在参照设计和测绘设计之间举棋不定,直接导致项目拖延了两年。

        一直到1981年末,最高领导层对国际形势判断(三十年没大战)盖棺定论,关于测绘设计和参照设计的争论才尘埃落定,最终参照设计取得了胜利。

        其结果就是路阳和陈良伟分别出任歼-73项目的总师和副总设计师,陈良伟同时担任航电及飞控分系统的总设计师。

        这样一来,两人身上的压力可就大了。

        按照计划,歼-73项目组必须在1981年12月完成总体设计,发出理论图,1982年底发全部结构图纸和系统图纸,1983年10月完成首飞,1984年12月设计定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