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辩证思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辩证思维
  2017年10月23日是一个值得本作者纪年和回味的日,本作者在这一天的“冥思苦想”中奇妙地解释了科学哲学史上著名的“休谟问题”,将自然哲学认识论的“广义测不准原理”和“广义等效原理”联袂组合,本作者提供了解决“休谟问题”的有效方案,这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案,却是一种相对完美的解决方案。“学哲学、用哲学”可以成为每一位公民的自觉行动,而不仅仅是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和研究型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的使命。我们的学习和探讨不一定都能“比肩”或“叫板”西方哲学大师的水准和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或盲目自信,我们有可能在“哲学问题研究”中的某一点、某个侧面、某个视域寻求哲学研究的突破。“休谟问题”是所有哲学问题中的一个,本作者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突破性、创建性的方法。“广义测不准原理”在趋向无穷的微观世界和趋向无穷大的宏观世界时遵循了“广义等效原理”,广义测不准原理在微观世界转换为“测不准原理”、或“狭义测不准原理”,在宏观世界转换为“广义测不准原理”,我们在微观世界遭遇了不可测量的量叠加行为,或者我们的测量行为会破坏量的叠加、或重合效应,我们永远不知道一个电在原中的精确位置,只能知道一个电在原时空的某点出现的概率。微观粒表现了难以测量的诡异路径,本作者将“测不准原理”称之为“认不准原理”,因为我们认不准微观粒究竟出现在时空中的哪一个坐标点上。

  “休谟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将我们在有限时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推广到无限的时空,如何将有限命题表述的有限真理推广到无限命题表述的无限真理,比如:昨天太阳升起了,今天太阳升起了,我们当然能够判断太阳明天、后天照样升起,但是,如何判断太阳是否会永远升起?同样的命题还有:昨天的行星没有撞击地球,今天的行星没有,我们当然可以判断行星明天、后天不会撞击地球,但是,如何判断行星是否永远不撞击地球?归纳法、或归纳推理的本质是将在有限时空发生或不发生的事件推广到在无限时空发生或不发生的事件,或者在有限时空发生的“事件集合”和在无限时空发生的“事件集合”之间建立等效关系,从自然哲学的“等效原理”出发,推导了有限命题和无限命题的等式。本作者用“广义测不准原理”来明有限数量的判断式不等于无限数量的判断式,归纳法或归纳推理的真理性必须限定在有限数量的范围,如果我们在归纳法或归纳推理中错误地应用自然哲学的“等效原理”,那么我们就会将归纳推理的真理性从有限数量的范围推广到无限数量的范围。在归纳推理中存在“休谟问题”的缺陷,这是人们时常产生错误认识和判断的根源,比如:过去的房价涨了,现在的房价涨了,一些开发商和地产思想家就宣扬房价会永远上涨,上涨十年、二十年、甚至上涨三十年。如果扣除“货币膨胀”的泡沫成分,房价的上涨幅度没有统计数据那么大,如果将城镇化和人口红利的诸多因素考虑在内,房价永远上涨的断言显得“危言耸听”。

  科学家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不能简单地、或无节制地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需要将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和其它科学发现的方法结合起来,避免将归纳推理的可能性结论推广到必然性。同样,我们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也不能随意地、不加思索地使用归纳推理的策略,需要将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和其它人生智慧的方法融合起来,避免从归纳推理得出的有限经验推广到无限的认识,比如:我们判断一个人的作为时,认为祖辈经商、父辈经商、此人一定会经商;少年班的孩从就有当科学家的天才和愿望,长大一定当一名杰出的科学家;从孝敬父母的人,长大一定树立为国家服务的志向;从有家教的人,长达一定有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被表彰和提拔重用的人一定有很多人性的优点,不被表彰和提法的人一定有很多人性的缺点,家境贫穷的人一定是懒惰的人,家境富裕的人一定是勤劳的人。过去的经验是有用的,却不是绝对可靠的,过去的认识是有借鉴意义的,却不是绝对有借鉴价值的。过去通过房价上涨获利的人不一定将来也获利,过去通过“拉帮结派”升官的人将来不一定也升官,过去在科学探索中一无所获的人不一定将来也毫无收获。在一个社会转型、科技争先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重新发现人的潜能,改造我们的学习方法和既往的认识习性。

  哲学与自然和哲学与社会的联系在一般的属性上是等效的,符合“等效原理”的刻画,但是,哲学与自然和哲学与社会的联系在特殊的属性上是差异的,符合“差异原理”的刻绘,其中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自然的存在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无关,而社会的存在与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密切相关。与在自然哲学的研究中尽量排除人们的主观意识和行为不同,我们在社会哲学的研究中尽量融入个人的、集体的主观意识和行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我们采用的归纳法、演绎法、归纳演义法或演绎归纳法只是一种形式的逻辑,我们采用的辩证逻辑才是一种内容的逻辑,科学家和哲学家为了取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现,不仅需要将形式逻辑的各种方法结合起来,而且需要将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各种方法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大综合”方法,比如:从观察和实验到初步的科学认识,从初步的科学认识到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从中获得深化的科学认识,这种从观察、实验到认识,从认识到观察、实验的过程反复交替、循环,构成了一幅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相交织的图景,这种“大综合”的科学方法在中微、希格斯粒、量纠缠和量通讯、黑洞和中星引力波的发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印证。

  指出物理学“大统一理论”和科学发现的“大综合方法”符合哲学历史论的“等效原理”,这似乎是本作者一种“科学范式”的发现,科学发现的内容和科学发现的方法在“大综合”的趋向上符合哲学历史论的“等效原理”。在“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中,本作者“雾里生花”地发现了“休谟问题”和康德哲学概念的“二律背反”之间符合哲学认识论的“等效原理”。如果认为十八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辩证逻辑的思维中发现了“二律背反”、或“康德疑难”,那么可以认为十八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休谟在形式逻辑的思维中找到了归纳推理的“休谟问题”、或“休谟疑难”。如果认为“二律背反”是辩证法思想的“前身”,那么可以认为“休谟问题”是“二律背反”概念的“前身”,或者“休谟问题”是辩证法思想“前身的前身”。既然本作者使用“广义测不准原理”和“等效原理”的联袂方法成功地解释了“休谟问题”,那么本作者应该继续使用两者互补的方法来解释康德哲学“二律背反”的棘手问题。举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时空是有限的,时间是无限的,这两个命题一个对,一个错,形成了“二律悖论”。我们同样不能将对有限时空的认识推广到无限的时空,两种相反的哲学命题不符合“等效原理”。形式逻辑的认识方式不能解决“二律背反”的哲学命题,康德之后的哲学家应用了辩证逻辑的认识方式,以黑格尔和**为代表的哲学家将“二律背反”命题转变为辩证法的哲学。辩证法和“广义测不准原理”并不矛盾,辩证法强调的是对真理认识的无限趋近过程,“广义测不准原理”指明的是人类现有的测量精度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达不到一种对绝对真理的认识。

  (邓如山2017-10-724邮箱:deepmind_123@163.)

  (Solutioothe“Humeproblem”anddialecticalthinking)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