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科学的哲学和走向哲学的科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走向科学的哲学和走向哲学的科学
  哲学家谈论物质的诞生和科学家谈论宇宙的诞生是等价的、或等效的,无论哲学家持有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选择怎样的哲学流派和哲学立场,在科学家彻底地解开宇宙、或自然诞生的奥秘之前,哲学家都不能真正阐明物质存在的根源,然而,哲学家不会等到科学家彻底揭示宇宙、或自然诞生之奥秘的那个时刻,根据宇宙哲学的“广义测不准原理”,哲学家根本不能判定那种时刻会在什么时候到来,“那一时刻”也许发生在本世纪、下个世纪、也许发生在遥遥无期的某个时辰,哲学家之间有关物质起源的争论会相应地延伸到科学家揭示谜底的那个日。科学家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寻找宇宙、或自然诞生的科学证据,而不是选择某种哲学流派和哲学立场,但是,科学家需要适当的哲学思维训练,哲学对于科学的重要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合为一体绝不是个别的现象。古代的哲学和科学混为一体,自然哲学的概念等同于科学,或者古代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在词源的意义上符合科学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古代的科学曾经是哲学的“婢女”,就像古代的哲学曾经是神学的“婢女”一样,古代科学的等级秩序依次为神学、哲学和科学,近代以来的科学体系则刚好相反,依次为科学、哲学和神学,近代科学从本质上讲不是颠倒了古代科学的“三级秩序”,而是将知识划分为科学和人文两个领域,科学归为自然科学的范畴,而哲学和神学归为人文科学的领地,将科学、哲学和神学划分开来,避免了古代科学思想观念的等级问题,不存在科学和哲学,艺术和宗教“谁高谁低、谁深谁浅”的问题。

  人类的社会文明发现到今天的水平,我们不能被社会文明“至高无上”的水准障碍了认识的“眼睛”,人类文明的大统一远景远没有到来,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的构想远没有实现,人类社会文明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行走,人类科学文明还有很深的领域要探索。人类数千年、数万年的社会文明指向了人类物质和精神解放和自由的理想社会,人类数千年、数万年的科学文明导向了哲学脱离神学、科学脱离哲学、实在论哲学背离意志论,唯物主义哲学背离唯心主义的趋势,当今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领域维护了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哲学和宗教信仰的领域则保留了一些唯心主义的观念。牛顿没有清天体运动的起源,现在的物理学家也没有清“第一推动力”的来源,爱因斯坦没有理会时空的起源,现在的物理学家也没有理解时空诞生的内在机理。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科学认识界限,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技术测量精度,在认识界限和测量精度的背后,还有我们未知的科学现象和内在的本质。在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的天文学中,在牛顿集成的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奠立的相对论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唯意志论的成分,而在看不懂的量世界中,物理学家引进了量行为的自由意志概念,甚至将量的自由意志和人脑的意识联系起来。我们不能从人的自由意识出发来推论自然的自由意志,但是,人的自由意志的确是从有机物质的量行为中产生的。物质和意识的哲学关系远比我们过去的理解更为复杂,一个不能否定的事实是:量技术改变了人类的传统科学,量科学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传统认识。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形式上符合“等效原理”的定义,在内容上符合“差异原理”的定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致性体现在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差异性体现在科学的主观性和社会性。自然科学与社会的意识形态无关,而社会科学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一切文明冲突的发生与当时社会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的状态有关。科学信念冲突的发生与人们的哲学理念有关,更与当时社会的科学认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科学文化的冲突主要通过科学实验和观测的方法得以解决,科学文化的冲突与社会文明冲突不是深度和广度的差别,而是性质和范畴的差别。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运动规律的理论描述,同样,社会科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运动规律的理论阐述。本作者发现,自然的演变无所谓加速的态势,而社会文明的演变表现了加速的趋势,匀速的自然演变和加速的社会演变存在内容上的差异,以“差异原理”和“突变原理”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自然演变的节奏通常表现得很慢,但是,自然演变发生了极其漫长的时间,宇宙从诞生到地球上人类生命的出现经历了大约137亿年的时间,如果将宇宙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人类文明史将会“缩减”为不到一秒的时间。人类从诞生到踏进量技术的文明时代经历了几万年到几十万年的时间,尽管社会演变的节奏表现得越来越快,但是,社会演变发生在极其短暂的时间。自然在节奏缓慢的、极其漫长的演变中累积了巨量的信息,而人类社会在节奏加速的、极其短暂的演变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而自然和社会科学也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归类和分析的过程,处理科学的“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科学的“数据库”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尽管计算机和人脑的计算原理符合自然哲学的“等效原理”,但是,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远远超出了人脑,我们可以将计算机理解为机器化的“大脑”。

  哲学的基本问题得到了解决吗?每一种哲学流派都直接地、或潜在地给出了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路,但是从古至今,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的、或潜在的争议依然存在,从世界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哲学的基本问题不会因为我们选择了某一种哲学流派,坚信了某一种哲学理论便会取得“水落石出”的结果。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或者物质的先在性,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主张意识第一性、或者意识的先在性,实在主义和新实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是主张物质和意识的混淆性,属于哲学基本问题解决的“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主张”。哲学基本问题应该不会在哲学流派和哲学理论的体系内得到解决,在一个体系内解决理论问题的争议往往陷入“死循环”,哲学家需要在理论体系之外寻求问题的解决。人类的生产和交往、科学和技术的实践活动能够提供“解套”哲学基本问题“死结”的方案,简单来,如果我们不亲口尝一尝梨,那么永远不知道梨的滋味。物质的起源、时空的起源、宇宙的诞生和演变属于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研究范畴,它们与哲学基本问题有强的正相关性,或者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物质、宇宙的起源之间存在强的等效关系,符合宇宙哲学解释学的“等效原理”。在物理学家和宇宙学家没有彻底地揭示物质和宇宙的起源之前,在生命和脑科学家没有彻底地认清神经元的意识功能之前,哲学基本问题的争议依然会持续下去,甚至会导向“死胡同”。哲学基本问题不会因为人们的哲学立场和信仰而改变,而会因为科学的发展和发现而转变。迄今的物理和生命科学成果支持了意识起源于大脑神经物质活动的观点。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科学的基本问题,两者在基本性质的一致性和等效性是不言自明的。

  ((邓如山2017-9-7邮箱:deepmind_123@163.)

  (TothephilosophyofsdTothesceofphilosophyIhthe“equivalenceprinciple”)

  ..,首发v*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